字幕里有几处多说的是“小镇”,我想是翻译的误解,这不是小镇,这是京都,这就是纯正的京都。
电影海报就是在京都东寺五重塔前拍的,京都多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电影里故事地点设定应该就在京都东部,那条小河象是东山区的白川,咖啡馆外的河岸景象则象著名的哲学之道一段,因为有几十年的樱花树,四月初的哲学之道真是绚烂啊,盛开的吉野樱在阳光下灿烂生光。
那把木椅子放在鸭川边上是一定没错的,第一个镜头,那一岁半的孩子和母亲坐在河边的景象在每个晴天的鸭川边都能看到。更别说镜头还拍到鸭川里特有的龟型石了,从四条大桥下到出町柳鸭川分流处都有这样巨大的乌龟状的石头摆在河里,有些游记里更是把去鸭川跳一跳龟型石作为去京都旅游必做的事情之一。
其实不用这些标志来点出这是京都,整部电影的气质,那种平淡生活里洋溢着的从容与安静都在传递着这最纯正的京都气息。
把平凡的生活活出仪式感,在一草一木、一茶一餐中体会自然与生活的美,这是京都的生活方式。四季轮回中,既有樱花、新绿、红叶季那一期一会之绚烂礼赞,又有安静巷道里带着烟火气的寻常冷暖,用读诗的姿态来生活,会品出生活的美。除此之外,电影里也有京都人性格中特有的傲气和坚守。
电影里的豆腐店、咖啡店和浴场你可以轻易的在京都的小巷里撞见。前年新绿季,在隔了十年之后去京都,在airbnb订了靠近二条城附近的一处药师庵民宿,隐在深深的小巷里。拖着行李在无人的小巷走了三百米,看到一间咖啡馆,于是进去点杯咖啡提神。巴掌大的咖啡馆只有个吧台,吧台外侧五六个吧凳,老板在另一侧看书。问清楚一杯long black价钱,也就人民币十来块钱。我递上零钱,说咖啡外带,结果老板毫不犹豫的把钱推了回来,说他不做外带咖啡。当时的我真的被惊到。因为估摸着这小巷深处的店一个下午都不会有几个客人来,老板居然眼前的生意不做,真是匪夷所思。我和游伴只好坐下,在店里喝完一杯long black。
因为实在惊讶,所以就和老板聊了起来,问他为什么不卖外带的咖啡。他的顾客大多是街坊邻居,熟客为主,他喜欢客人坐下来聊聊,拿着咖啡就走不是喝咖啡应该有的方式。这个理由我不得不服。这家咖啡馆是他母亲经营的,转到他手上只有两年,咖啡馆已经开了整27年。和她母亲时期一样,都只一人守店,一周营业五天半,星期天和假期休息,不守店的时间他去公园神社或者访友。我没问生意如何,能好到哪里去呢?最多是安身立命、维持温饱罢了,但回头想想,生活不也就是这样么,可能是我们走的太快,要的太多,错过了很多真正美好的东西。
那次新绿季的京都之游触动很大,使得我在之后的十二个月里又三次重游京都,去看樱花看红叶,越发的喜欢这座安静优雅的古城。看完电影,我想今年再去的时候,应该再去那家咖啡馆看看了。

母亲河マザーウォーター(2010)

又名:Mother Water

上映日期:2010-10-30(日本)片长:105分钟

主演:小林聪美 小泉今日子 Kyôko Koizumi 加濑亮  

导演:松本佳奈 编剧:白木朋子/たかのいち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