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看过的豆瓣评分最高的影视作品是9.7分的国产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讲的是关于嘉靖年间的权谋政治斗争,最近电影最TOP的发条张策划“剧TOP”栏目讲的第一部影视剧就是它。
当时看完后,还写了篇文章《我为什么不愿意做公务员?》,因为借着剧情说了几点对自己不愿意当公务员的理由,在知乎上发表后,莫名的有了3万多的阅读量。虽说不乏对文章以及本人进行“讥讽”的读者,但好在总体上赞的比贬的多,这也正是我坚持写的动力。
当然,对于我当时因为一些读者在评论里“过分解读”而选择回怼的方式,后来想想是很不对的,毕竟我只是希望他们看到我的想法,增加一个思考的维度,而非坚持自己正确。
回过头来说一下刚刚看完的这部在豆瓣上达到9.8分的作品《猎捕》,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看“动物世界”泪湿眼眶。

我或许是个在生活中不懂得表露情感的人,若非用眼过度疲劳而导致的生理原因,“流泪”这件事于我而言的确是太罕见,所以因为感动表现出来的也只是“泪湿眼眶”。
《猎捕》总共7集,近7个小时,前6集都是介绍来自世界上各个生态中的动物界顶级猎手,像北极熊、跳蛛、行军蚁、非洲野狗、猎豹、老虎、狮子、角雕、蓝鲸等等。

从南非的荒原到亚马逊热带雨林,从干涸的沙漠到深海,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猎手面对不同的环境,都用着最原始的方式——靠上亿年进化出来的猎捕能力捕捉猎物——艰难生存。
蓝鲸为了吃到成群的鱼虾,需要遨游上千公里;蜘蛛为了在河道间捕获猎物,需要织出横跨25米的蜘蛛网;猎豹为了捕获羚羊,需要潜伏20次才能享用一顿大餐;北极熊为了在冰块融化的夏天能填饱肚子,需要爬到300米高的悬崖掏鸟蛋和抓幼鸟;角雕为了能锻炼出强壮的爪子,需要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一边成长一边学习捕猎,学不会则很可能被父母狠心杀死......

对于纪录片的摄影品质方面,BBC在自然类纪录片历来以其令人称奇的拍摄手法所拍出的精美镜头,和绝妙的配乐著称。而《猎捕》,由《行星地球》团队和因为电影《地心引力》斩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大奖的史蒂文·普莱斯倾力打造,可以说是同类别纪录片的巅峰之作。
通过看每集纪录片末尾的拍摄花絮,拍摄团队通过给动物安装追踪器进行多角度航拍和特写,才抓拍到各种让人感到震撼的动物捕猎瞬间。

海浪间飞鱼展翅时的绝美,高空中角雕展翅时的霸气;荒原上猎豹全速追逐时的精彩,非洲野狗千里奔袭时的震撼;大海里七八种捕猎者共同围捕沙丁鱼时的壮阔,蓝鲸捕食时巨口张开下的惊悚;丛林里跳蛛猎杀同类时的智慧,行军蚁“全军出击”后的无往不胜;冰原上北极熊潜水偷袭海豹时的扣人心弦,大猩猩分不到猎物时的气急败坏......

无论是小如豌豆般的动物的小细节,还是大如蓝鲸捕食时的大场面,甚至还能通过特写镜头,自然界中伟大的猎手们展现出来的为生命而战的力与美,那每一次肌肉的收放和骨骼的伸展都尽收眼底,无一不让人人屏息动容。
当然,为了拍到这些珍贵镜头,无论是航拍组、地面工作组还是水下摄制组,工作人员在付出极大的耐心同时都需要做出很多创新。车载摄影、象载摄影、伪装摄影以及航空陆地同步摄影,工作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让这些让人拍案称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眼前。

而且多动物捕猎的镜头虽然在纪录片中只占据很少的篇幅,背后的工作人员却要耗时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但是通过看拍摄花絮,他们都因为自己从事这份工作而收获快乐和荣誉,这是《猎捕》获得高评价背后的现实意义。
我对于摄影方面的知识实在有限,所以下面更多的想说一下《猎捕》带给我的其它方面的感受。
《猎捕》的最后一集里再次讲到了非洲野狗——下面图中正在围猎野牛的它们。

南非赞比亚地区有着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唯一适合非洲野狗的荒原。然而因为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600万平方英里的赞比亚荒原里,非洲野狗却仅剩6000只。一方面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导致他们的捕猎范围缩小而难以生存繁衍,一方面因为人类为了捕获羚羊所设的陷阱让它们跟着遭受伤害。
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和生物学家解决不了人类继续增长的难题,但为了减少人类对非洲野狗的伤害,只好通过政府划定保护区域以及指派安保人员来保护它们,但面对这么大面积的赞比亚,这种方法好比秦始皇建长城,并不能避免世界上最厉害的捕猎者——人类——的入侵。
其中一个工作人员说:“大概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确保那些最有责任保护非洲野狗和野生动物的人来保护它们,只能是赞比亚人。”
因此他们最终选择了最耗费心力的方法——定期通过越野车载着当地的儿童驶入荒原,向他们介绍非洲野狗现状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借此减少下一代人对野生动物的伤害。
这或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有所效果,但长期来看,“教育”是最有用的方式。

当我看到车上的小女孩说“动物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发展我们国家赞比亚的一种资源”时,我眼眶湿了。因为我看到他们理解了资源的重要性,懂得了不再像父辈那样去随意浪费资源。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爷爷讲,他年轻的时候我们家后山上是成片的森林,那时候还能经常看到一些狼之类的动物在附近抓兔子。但大跃进之后,树几乎全部被砍伐,狼和好多动物也就绝迹了。
那时候还小,便问爷爷狼会不会攻击人,他说如果小孩单独出去遇到饿狼的话,很可能被攻击,但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会主动避开人类。

毫无疑问,赞比亚的小女孩说到“动物是国家的资源”,这未免让很多人认为国家需要发展的时候就应该运用这些资源,因为国家发展是“前提”。但是,不懂得正确运用资源以达到最高效而肆意虐杀和肆意砍伐,这只是当初“超英赶美炼钢铁”般的浪费。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环保背后对于正确运用资源的长远考虑,而非偏执地以环保为主或者以追求发展为主。
我小的时候曾在种庄稼的地里抓到过两次小野兔,那时候觉得好玩,就把它抓到家里去喂养,一次被猫吃了,一次莫名其妙地死了。肆意砍伐虽是错误,但爱心泛滥也非好事。

看《猎捕》的过程中,因为这些动物生存的艰难而时常让我想到猫和狗。通过对比,猫和狗无疑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动物,猪、牛尚且需要提供肉和奶,人类尚需为了自身的生存以及养家糊口而努力工作,猫狗却只需要背靠人类这座大山随意繁衍就能活到老死。
虽然我不是很清楚现在猫和狗的具体数量,但简单的从生活中来看,它们的整体数量一定很庞大,但同时它们却是动物界中活得最轻松的。
看完《猎捕》,对于那些致力于收养流浪猫和流浪狗的猫奴和狗奴,或许我要改变看法了。

猎豹是种没有固定捕食区域的“独行侠”,而且因为近亲交配不利于繁衍,它们往往需要奔袭千里寻找配偶,这给为了避免猎豹数量持续减少的工作人员和生物学家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为了避免它们和快速增长的人类起冲突,不得不给猎豹圈定区域,然后定期将快成年的猎豹人工迁移到其它的保护区,主动给猎豹当“红娘”。然而有些保护区因为距离太远以及猎豹对封闭笼子的恐惧感,导致1/5的猎豹死于运输过程中,但即使是这样,猎豹的整体增长率也高于之前,整体数量从10年的20000只增加到了25000只。
只是,这个工作不得不长期进行着,成年的猎豹越多,人工迁移的工作也就越繁琐。但为了让生态链维持平衡,让生物种类继续呈现多样化,以及让人类未来的子孙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骨架或者化石,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看到这里时我也一直在想:假如人类的数量继续增长,那么为了保证猎豹的存活率,运载猎豹实行配偶的这个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持续下去。对于长期在野外奔波着重复做这个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仅无比枯燥,而且还面临着一定的生命危险,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其收益是不是太低呢?
那这些人不是也成了“圣母”或者“圣父”了?
后来我突然想到,《猎捕》里讲到角雕因为树木减少而扩大了捕食范围时讲过:自然(动物)拥有自愈能力,而人类拥有改变能力。而猎豹,却没有足够自愈的空间!
那么,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在没有面临许多科幻大片中的毁灭性灾难下)在于维持生物的多样性,而曾经打破多样性的是寻求改变的人类,如今要维持多样性也只能是具备改变能力的人类去改变。
只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以前我们都追求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现在则是改变每一个自己,改变为了“自己”的壮大而不计后果般动用身边的任何资源的自己。
其实缩小到生活来看,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呢?那个曾经因为父母会无条件爱自己而肆意挥霍父爱母爱的你,怕苦怕累而不做家务也不图上进的你,如今是否正因为独自面临生活而备受煎熬?
当然,我也一样。

猎捕The Hunt(2015)

又名:生存战

上映日期:2015-11-01(英国)

主演:David Attenborough 

导演:罗布·沙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