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0

地久天长:败兴而归


电影看了三年,当年想说的话都已经忘了~就随便聊聊吧

十几年前公司有个上海员工,年纪应该大我将近二十,工作的原因有时候会请教他一些问题,应该都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却可以聊上两小时,最终是他说他再去查看一下,我不但当时没有得到任何答案,以后也不会得到任何答案的。因为本以为是一句话的答案,通常都是对面碰上这种情况突然跟他打招呼问的,我站着,他也站着,结果大家站了两小时,啥也没有。这种情况不止我碰到,别人也是一样,大家都觉得他绕花园混日子,没有真心话~我也越来越少问他工作,但还是会“罚站”聊天,聊家常而已。有一次他提到多年未回上海,再次踏入房子的时候犹如踏入了某个森林,旁边一位同事又觉得他在夸大其词,直到这个月同事自己亲身经历,会想起他当时的形容,才知道所言非虚。可见,再虚伪再油腻的人,也不是每一句都是谎话,只是不到那个场景便无法理解和体会。

《地久天长》是2019年上映的一个关于上世纪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惨”剧。计划生育在1980年推行,当时为了家里有后(男丁)故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家庭少则罚款,还要连累所属的单位撤走光荣集体的匾,也是事关奖金的事,当事人还要被国企开除,等等。当然为了生二胎还是有办法的,比如转农村户口,零零年代还有同事这样操作过,或者到国外生产也能解决问题。独生子女最光荣,每人还有一本证,凭着这个《独生子女证》,父母每月可以领8元补贴。但出到国门以外,独生子女政策成了中国被外国批判剥夺人权的有力证据,千禧年的时候在新加坡的一个课堂上,老师就对我们提出过这样的质问,当时就用了地理课上学到的“总数多,人均少”的概念提出了反驳。当年因计划生育而降临的独生子女一代都无法理解上一代的“光荣妈妈”政策,我们“独享”着来自父母的宠爱和所有物质条件,也“独享”着情感上的孤独,我们始终都是缺爱的一代,缺少来自同辈兄弟姐妹的友谊和关爱。

没有一件事是永恒不变的,物极则必反,2016年,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2021年又放开了三胎政策。丽云怀二胎如果是发生在2016年以后,那她就是响应国家号召了。可惜到了错误的年代,就成了犯错误了。

影片中最大的反派是海燕。海燕的儿子浩浩导致刘星溺水而亡,那是意外的事故,何况浩浩是个年幼的孩子,耀军和丽云心里当然不可能过得去,却也无法谴责浩浩;海燕强制丽云打胎的性质就决然不同了,那是让一条无辜的小生命从生到死。海燕觉着丽云犯错了,真要是错了,是违反了当时的政策,时过境迁,二胎的错就根本不是错;然而海燕强制丽云打胎犯的是人性上的错误,虽然迎合了当时的政策,却实际上剥夺了一条生命的生存权。也许我们应该尽可能服从政策,但是当已经违法了政策,但是不违法法律道德的情况,当面对其他生命生死选择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是遵守政策让一条活着的生命去死,还是违法政策,让一条无辜的生命去活?无容置疑,海燕错了,她选择了前者。可是临死她都在说“可以生了”,似乎是政策让她犯错,她自己毫无过失。

先是被强制打胎,然后星星意外溺亡,领养了一个孩子,依然叫他“星星”,耀军和丽云的生活走入了绝境。他们应该恨海燕一家,却在表面上展示出反人性的虚伪的宽容,内心里有完全无法接受没有后代,也没有尝试从这种死灰一般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这样真的可信吗?时代一刻不停地往前走,一切都在变化,环境、政策、社会、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可是在影片里看到的是一潭死水,封闭的内心。

影片里有一个奇怪的角色——耀军的徒弟,茉莉。她要出国了,出国前想为师傅生一个孩子,实在看不懂她对师傅的感情,同时耀军这个角色也突然崩塌了。原来我以为他和丽云在失去孩子之后只活在彼此的世界里。他们有共同的痛:失去星星的痛,失去第二个孩子机会的痛,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的痛,甚至养子叛逆的痛……这一切都可以理解,难道他要的只是一个自己的儿子,无论和谁生的,都能解决他的伤痛?茉莉是怎么想的,导演和编剧又是怎么想的?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一个外星人。这部片子获奖又是怎么弄的?仅仅因为计划生育题材就能在国外获奖提名吗?如此没有逻辑连贯的男女主人公人设又是怎么提名大奖的?大家真的看懂这部电影了吗?

王小帅的名字很“帅”,《地久天长》是我看的第一部他的影片,豆瓣影评里有一篇他的采访记录,饶有兴趣地打开,却败兴而归。一篇不短的采访,谈了制作剪辑,也有创作的初衷与主旨,却感到什么内容都没有。如此乏味的一个人,怎么能拍出好的电影呢?


地久天长(2019)

又名:So Long, My Son

上映日期:2019-03-22(中国大陆) / 2019-02-14(柏林电影节)片长:175分钟

主演:王景春 咏梅 齐溪 王源 杜江 艾丽娅 徐程 李菁菁 赵燕国 

导演:王小帅 编剧:阿美 A Mei/王小帅 Xiaoshuai Wang

地久天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