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盗墓笔记原著,盗墓题材看过鬼吹灯的龙岭迷窟和怒晴湘西。打开这部剧完全是因为,被朱一龙在另一部剧里的表现震撼了,跟过来看了一下。
演员挑选有陈明昊有吴军,开篇看来,特技,色彩,道具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感觉整个团队是真的要抱着做大制作的雄心壮志来的。
看到第13集,故事讲的还是很精彩的,也能有被吸引去看的原因。每个演员,单独的段落播出来看,都是演技派,尤其胖子和吴邪一起的各种,是这个剧的一大亮点。
这个剧,如果它的投资和初衷只是一个想讲一个小故事,是及格的,但是问题不是啊,这个阵容这个布景投资是可以做出更耐看的东西来的,是可以做一个,也是过了十几年来回味的电视剧依旧让人玩味的东西,但是真的没做到。
首先,这部戏差了一种精神,一种阳光,正气,给人以力量的东西。不是说没有尝试给予,而是没有做好。故事试图把三叔塑造成吴邪的精神领袖,也是吴邪之所以那么出彩的一个‘原因’。吴邪因为要见三叔,要给三叔证明他一定没有吞没文物,要下南海王宫。但是对不起,影片里对三叔的塑造实在实在太弱了。不是说要加戏份,其实我觉得三叔的戏份够长了,但是塑造一个角色,不是只在这个角色上下功夫啊,他周围的人,要么要不如他,衬托他优秀,要么要和他在一起创造一个优秀的氛围。吴邪脑子里的三叔,敢做敢当,关心自己的队友,有非常富有学识。然后,然后,我就看到故事里面把他搅合在了两个不太有脑子的女人之间,做了个不太有脑的决定。这个实在是不能符合角色需求的。然后,说回精神,阳光,正气这些东西,其实做好了每个人都会受到鼓舞,做不好,大家就会觉得角色怎么又出来进行思想教育了。令人信服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是一定能又共鸣的。三叔这个角色的表现还是有一定正能量的,但是回过头来看看齐晋带的团队,我的天啊,考古是这样的吗?尤其我们还要还原到,当时找到王宫是80年代,问问80后,90后的父母,80年代那时候他们工作的时候敢那么和异性同事拉拉扯扯,把争风吃醋抬到工作场合?然后,杨大广,母雪海,这些人的刻画,都非常不符合对那个年代一个考古人员的刻画。考古是一件和辛苦,还要学习很多年才能入行,很令人值得尊重的一个职业,三叔地宫的那场戏,真的让人看的大跌眼镜。我想这才是为什么,当吴邪一个人碎碎念要胖子不要动文物,要上交国家,观众感受不到真心,这个不是吴邪的问题,是故事本意里面没有把这个概念从三叔到吴邪的传承做好,做顺。你看柳云龙拍的《风筝》,拍的《暗算》,你会觉得那些爱国主义是口号吗?不是的,因为环境,人物的精神状态,都做的非常好的铺垫。
在这个基础上,很多场景,吴邪只是随便看看,便能断言是什么情况,以及刺青女对壁画的判断,都实在实在是太草率,太不符合吴邪和三叔身上所要表达的‘正直’,‘严谨’这些品质了。当然,你可以说,这类剧不是要去讲大道理,而是着重故事的精彩,出其不意。但如果这样讲,吴邪就不需要时时刻刻要去宣传,三叔不会私吞文物,胖子你不能去动这些东西。那放下这些道德包袱,只是着力于人物本身的魅力,也是能把故事讲好的,但现在就感觉是三心二意,非常不给力。
在这点上,我认为鬼吹灯要做的更好。是什么在支持剧里的鹧鸪哨?是搬山道人一代代为了让族人活下去要去找寻答案的精神。就算是卸岭派,也是有自己的规矩和道义的。到了这部剧,好,起点是我要找三叔,我要去探墓,三叔是个优秀的考古队员,所有这些,都只是通过吴邪的台词来体现,于是就苍白了。
其次,铁三角的的确确是个亮点,但是我为什么老觉得小哥是混不进这个圈的呢?完全就是一工具人,需要打架救命的时候,小哥就神一般的出现了。虽然知道这家伙活了几百年,确实是个异类,但是眼睛里真的是没啥故事,让我怎么也无法想象,这个人是怎么活几百年眼睛里缺乏味的不行。选角问题,不是演员问题。
最后我说说,我最喜欢,拍的最自然的一部分,是哑女和黑瞎子这条线。一点一滴都很自然,而且黑瞎子从焦老板处偷了青铜耳朵,然后一路到哑巴村,这条线,故事梳理的非常清楚,扮演哑女的演员我觉得非常出色,黑瞎子那种表面大大咧咧心里有温柔的性格刻画的很好。
说个题外话,仍然觉得朱一龙是个好演员,他有一点做的很好:不会串剧,你看他演吴邪你不会串到其它他演的剧。演员本身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是传播者,是把剧本想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观众,而不是演自己。虽然早些年尬剧接了很多,看得出这个是一个非常用心的演员,也是第一位让‘流量明星’这个标签在我心里有所改变的演员,我记得曾经一度把流量和演员这两个词是分开来看的,而且作为一个对传统正剧很尊重的观众,我是非常非常排斥靠包装的流量明星的。但是有一次看朱一龙的采访,记者问,你觉得流量和演员你更喜欢哪一个,他说,流量这个东西,你演的戏,大家认可了喜欢了,流量也就上去了,所以回过头来还是专心表演。感觉得到,这是一个心态非常平和得演员,依旧认为,演员的流量是靠表演的提高而获得的。试问一句,在今天这个市场,有多少演员还愿意认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