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桃花岛影展云参展#
Luce,有光的含义,通过这部对美国梦巨大讽刺的片子,光的真实性被质疑,也许不过是自我投射。认定某事是黑暗的,某事是光明的,就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参与。线索之一的三次演讲,都是一次观众正面认识Luce的机会。开头第一次演讲看起来和普通高中演讲并无两样,引出与Wilson老师矛盾点时我还浑然不明为什么这位老师看起来心事重重,不是真正为学生的前途感到开心。第二次演讲面对着空空的礼堂见真心。最后一次演讲,忿忿抗议的人已被清除,坐席上的妈妈、黑人朋友、白人队友、少数裔女友,都默默地听着,看着,继续做着谎言的传递的帮凶。Luce的台词和第二次崩溃时的台词一样,但这一次加上表演之后,以假乱真。Luce说妈妈希望光能驱散自己小时候战时的黑暗,但没有人会去问这个黑暗是怎么造成的。
每一部与身份密切相关的电影都容易惹来非议,就像片中爸爸所言,我只想要正常的生活而非政治宣言(在后文我会回应为什么他这一想法是靠不住的)。但切勿轻易下结论,认为政治正确才是导演的目的。这部片子里每个角色自身带有的象征意义深入人心,可以说人物的身份预设成为了mise-en-scene的一部分。片子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对话组成,母亲和儿子谈话,同族裔前辈与后辈谈话,夫妻,教师校长等,轮换着扮演最高审判长的角色,在每一次的对话里,我是明显会察觉到其中的power dynamics。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完全能理解where they are coming from,看到一个角色绝对会想到她们背后引申的含义。所以,明明我们作为观众自己都无法摆脱标签化人物,在生活中我们未必就真的很无辜,从来没有带着偏见待人过,所以才要正视标签不是吗,这也是Onah导演试图解构的。Luce指责Wilson时说,”like everyone’s a symbol to her. We all exist to confirm the world is the way she sees it.” 说这话时在片子很开头的部分,我想大多数观众都是认可Luce的观点的,我们都想逃离被标签化,但这个被攻击的把学生分类化的老师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能让观众理解她的出发点,而Luce也被证实最终逃不出这个自己讨厌的身份圈套。影片虽然直指明显,Luce看起来是最狠阴谋家,但他所有的罪行都没有落下把柄,所以营造了一种真相是什么不重要,人不过是背负着社会的枷锁而已的氛围。要么做到完美,要么就被人唾弃,Luce必须得把自己的角色继续演下去。
性别身份和种族身份交织,地位在在权力机构领域不断转换:开头Wilson找家长Amy聊时,她还是学校体系的发言人,被这一机构的集合力量保护着,尽管Amy不想侵犯孩子的隐私,但是还是和学校联合与孩子形成了对立。但当最后一次男校长和家长见面时,屋子里Wilson和Amy是唯一的两个女性,一个撒谎,一个被当成精神有问题的女人来对待。再比如Stephanie和Amy的谈话,是一个白人女性向亚洲女孩伸出橄榄枝,似乎肩挑着法官的义务去决定指控自己的黑人儿子还是黑人女老师。她在社会中的地位赋予了她去审判别人的权利,相比之下Wilson是步步错,最终被自己勤勤恳恳奉献15年的老东家开除(这和咱们国内劳工的问题很像)当Amy对Stephanie说我们都是女人,我们都应该团结,最后迎来的是两方的背叛,Amy明显知道自己儿子在情绪操控面前这个女孩,却退缩了没有进一步去保护她;而Stephanie也背叛了Wilson,沦为Luce洗清自己的工具。
说到女性角色,亚裔女孩Stephanie大多数时候不在讨论范围内,Luce的家人从不知道她的存在,而Luce为了保护朋友可以一边洗脑让她不要承认事实,一边又利用她的身体的情感。我个人觉得S明显是陷入了不实的承诺,把Luce灌输给他的当作是自己的想法,比如不报警是为了自己好,是一个现在我们说的“不完美受害者”形象,她可以哭着和Amy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她只有借助别人才有自己的voice,甚至她这个角色就是feeble minded,她不会自己思考,只会听从别人的安排,所以她存在的价值只是在白人黑人种族问题理不清时拉进来为他们辩证自己观点时所用。她引起了Wilson的注意因为她可以作为Wilson说服校长的证据,但考虑到片中多次提到学校有很多谣言,甚至老师都知道了,学校还没有进行干预,也是对教育体系的一个嘲讽。女主Amy承担了维系家庭,梳理事件的责任,父亲则是没什么太决定性的作用。其实这位白人父亲和儿子的沟通方式非常奇怪,一点也不亲近,而且他表现出后悔收养Luce的情绪,一直在强调,想要一个正常的家,而这个“正常”很大程度上就是维持他在家的男性地位,一个以异性恋为核心,白人夫妇生养白人小孩的家庭模式。他作为社会中最被尊重,利益既得者,是不愿意打破传统的。他说想要生活,而不是把生活当作政治宣言来活。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很对的,但当我们分析一下,谁才有资格说这句话,就不难想到谁又想活在重压之下?除他之外,大家没有选择。另一位女主Wilson,她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中间桥梁。她一边面对不省心等着被激发潜力的青少年,一边又面对着自己小家里社会不公平性最直接的例子。妹妹的药物上瘾的黑暗的现实是她最后对Luce说出你什么都不懂的原因。她说美国把我们每个人都禁锢在一个盒子里,有人得到阳光就注定有人要被踩在地下,在黑暗里生活,这一讨论,确实是Anita Hill事件引发争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Luce提问的都是非常深刻的问题。奖励一个符合刻板印象的人和惩罚一个这样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如果你反转了黑人不行的刻板印象,反而是会被用来继续维持谎言,看,美国就是自由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开始。这样下去继续忽视了体制性问题,从而排挤少数族裔。模凌两可性在这部片子里也很好地体现了,stern/严格还是bitch/贱?非法爆炸物vs烟花,受害者vs.provoker。解读因人而异,可以小题大做,也可以大事化小。所谓体制也是如此,当父亲选择相信Wilson时,Amy抵抗说这个体制一直想把我们的黑人儿子打压下去,我不会让这一切发生的同时,她正是选择抨击黑人老师的权威性。片子里每个人说话的语言也都有趣,一般是先要对方站队,你怎么会相信xx而不相信我?不会直接回答问题。
全片剧作完整,即使嗑药,性骚扰和身份认同是美国青春片里常见的主题,但在这部片子里,主角是由这些常见话题引发出来的社会不公平性面面观。把简单的事情拍得异常有悬念,有恐怖片的元素。管教,miscommunication中存在的无法跨越的隔阂,不光来自于年龄代沟,而是真实地描绘了这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种族,定位的混乱。藏烟火的地方其实是过往Amy给Luce藏圣诞礼物的地方,当Luce向观众透露出来这点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那么他是在指控他的母亲把有破坏力的武器交到他手上了?Amy有过撕开Luce虚伪面孔的时刻,但她最终决定撒谎帮助儿子,也帮助维系平和生活表面的风平浪静。Luce将错就错,他的过错被无视,他于是最终把Wilson赶出了学校。再到最后的演讲,全场无声,过错交织理不清。
我还在想Dennis那条鱼的意义是什么。家长说永远忘不了可怜的鱼被摔死,但似乎年幼的Luce是真的相信他想让鱼飞起来。最后再养一条鱼重新开始也许是他的妥协,这次他已经明白鱼不会飞,鱼是要活在鱼缸里的。但也许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好事,因为重心原则世界定理,鱼本来就是不会飞,在哪个国家都不会。
另外,三处裸露镜头完全没必要;Rosemary演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