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松风格
比如,男人用带铁钩的绳子攀上室外阳台,电梯逃生——《死囚越狱》;女人的内心独白和渐渐消失的男仆声音——《乡村牧师日记》;男人用枪指着老板,年青人用枪打死德国游客——《温顺的女性》;男人起身的镜头运动••••
希区柯克风格
比如, 男人吊在电梯的绳子上差点直坠地面的惊险营造;陌生的第三者(偷车的年轻男女)的搅和,使得情节变得复杂——《大巧局》;根据导演意思而随时响起的雷声——《玛尔尼》••••
特吕弗风格
比如,女人孤单在路上行走,独白——《枪击钢琴师》;犯罪之外,主人公们对于爱情的执着渴求——《骗婚记》(对爱情主题的处理态度的一致性使得路易•马勒和特吕弗表现出他们作为法国电影导演的独特创作风格,这和希区柯克的风格是迥然相异的,以至于《骗婚记》让人感到有剑走偏逢的味道,从犯罪片突兀跳到文艺片。特吕弗直到《情杀案中案》才将犯罪和处理爱情的法式风格协调得一致。从这种层面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只有克鲁佐和希区柯克才算得上棋逢对手而本片中曾为人赞许的爵士乐其实显得赘余,为此片成为一个杂糅着不同风格、极具扭曲感的“四不像”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布努埃尔风格
比如,用女职员绞铅笔的声音代替枪声——《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让娜•莫罗主演的女主人公为本片的法式文艺片风格掌舵,她的内心独白与雨夜独行便是明证。只是当她到公司楼下的铁门处发泄绝望的情绪,并很快被小女孩打断而离开;找两个青年的住处提出要求;楼下打电话到警局,并尾随男青年到酒店,这些又显示着希区柯克式悬疑片的路线。当结尾她又开始一番对与男主人公之间的“飞蛾扑火”般的爱情进行喃喃自语时,影片的情绪显然又被拉入文艺片的氛围中了。
正是在同一个雨夜中,女人的戏份占着很大的比例,在电梯这一原本就局促但并非就没戏可发展的空间内,关于男人的戏份就显得更加薄弱了。导游在此处杂糅了布莱松式的节制与希区柯克的悬疑。如果只是前者的镜头语言与后者的故事设置便是完美结合了,但显然本片导演误解了布莱松,也没有将希区柯克手法学到家。当然,希区柯克的镜头语言也是非常出色的,然而他的影片更具有缜密、完善的故事铺陈与架构,这于镜头语言这副骨架来说犹如血肉。但本片中只出现了两个并不那么强烈的惊险:女人来到和警卫的来到——希区柯克式的故事不是不追求写实,而是将不可能之事变为写实,这一点实在要好好学习。当男人清晨到咖啡馆时,被小女孩认出,这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手法,但被审讯的场景又有了某种弗里茨•朗或者其他具有思辨性才华的导演所体现出来的风格。
另一处占了很大篇幅的就是对酒店里,男女青年与德国游客夫妇的相处。从四人的相遇到最后年轻人杀人后的逃亡,影片手法都是希区柯克式和法国式手法的结合。后者也体现在运用快节奏的剪切叙事手法以及在人物谈话的场面调度上。糅合没有带来惊喜与意外,只有观者感受上的某种程度上的匪夷所思,显然本片导演并没有很精练地学会其他导演的风格或手法的本质。比如男青年站在窗前听着女孩在床上的嘲笑,这样富有意味的场景很快戛然而止,美国式的细腻的心理铺陈(男青年英雄情怀的落寞)、展示或者暗示断了线,并跳动了法国式的手法展现悲剧的发生(杀死了游客)。
警方在案发现场调查时,负责人进行了一番陈述;继而两位侦探在警局审讯男主人公。这两处场景很具有荒诞色彩的嘲讽意味,是大手笔。但是侦探在警局询问女主人公、片尾出现在酒店的洗片暗室,却是非常典型的刻画侦探这一人物形象的法国式手法:在正统片中,他们非常精明能干,和其他地方的警察们有那么些不一样。
以上大导们的影迷看到此片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路易•马勒对他们的手法进行了几乎称得上是拙劣的模仿;但也有观者因为看完本片后而从此成为了路易•马勒的影迷。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1958)

又名:电梯到死刑台(港) / 死刑台与电梯(台) / 往死刑台的电梯 / 通往死刑台的电梯 / 再见断头台 /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 Lift to the Scaffold

上映日期:1958-01-29片长:91分钟

主演:让娜·莫罗 莫里斯·罗内 乔吉斯·伯乔利 约里·贝尔坦 让· 

导演:路易·马勒 编剧:Louis Malle/Roger Nimier/Noël Cal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