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路易·马勒的印象停留在《爱情重伤》,停留在那种极端激烈的人物性格,和由此导致的宿命般的悲剧意味。本片作为他的长片处女作,被称作法国新浪潮的先声,用黑白影像演绎了一个并非十分文艺化的故事,甚至还带着些悬疑紧张的好莱坞犯罪片风格。影片并没有像一般的文艺片那样细腻刻画人物性格,反而很注重故事本身的曲折动人,以至于我觉得本片作为欧洲文艺片的代表作,观赏性反而超过了艺术性。再加上片名表面上所带有的象征意味,电影与我的期望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记得好几年前看过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又名《找错凶手杀错人》、《绿帽离奇勒索案》,那时对那种怪诞荒谬的风格不是看得很明白,但在我的印象中大体情节似乎与本片有些类似,也有婚外情,也有阴差阳错的杀人案。从故事本身来说,导演似乎要表达的是一种命运无常的观点,男主角一点小小的疵漏牵扯出一连串意外事件,使得他原本天衣无缝的计划被破坏无遗。就像《蝴蝶效应》所要阐明的那样,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对命运我们始终无法考虑周全,任何一点被忽略的因素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本片的题材虽然是犯罪,但并没有像普通犯罪片一样玩弄悬念,一开始就让作案者、作案动机和作案过程真实完整地呈现,而且到影片结束我们也并没有发现背后有任何复杂的背景和黑幕。影片情节上所带来的刺激性,主要是主体案件所引发的枝蔓,主线和副线的互为因果构成了故事的浑然结构。可以说吸引我看下去的,不是案件发生原因的扑朔迷离和人物心理的错综复杂,而是案件所带来的枝节丛生和人物命运的牵扯人心。

从一开始男主角的作案过程来看,本片还带着明显的商业片气味。绳钩、手套、手枪、微型照相机,这些貌似间谍设备的工具在那个年代恐怕已算得上新奇。而且男主角设计案件的精巧也着实令人惊叹,从头到尾时间很短,但过程细致周详堪称完美。还有那段男主角被困在电梯里的镜头,他钻到电梯下面以后所面临的险境,气氛紧张令人窒息。虽然大片的刺激眩目早已令我有些审美疲劳,但这种现实风格的场景还是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冷峻风致。

电影篇幅较短,每个人物都轻描淡写,但各自的性格特征还是很鲜明。一开场是卡瑞拉夫人的面部特写,虽然半老徐娘却成熟性感,慵懒无力且魅惑勾人,吐出来的一字一句都似乎充满了欲望。她在大街上徐徐独行的段落,还带着一丝黑白片所特有的凄美。于连这个名字让我想起《红与黑》,他与老板夫人的暧昧关系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从他的作案手段来看,在大楼里不露痕迹地杀人,在电梯里百折不挠地求生,自始至终镇定自若,有一种审慎沉静的魅力。还有就是卖花女和她男友的冲动无知,但导演对他们的定位也似乎仅限于此,这两个人的性格还是略显单薄。

最后那个警探说:“千万不要把照片乱放。”这一语道破了两起杀人真相败露的直接原因。或由于计划的周密,或由于身份的误会,两个凶手还是藏得比较隐蔽,但一卷胶片却泄露了全部秘密。这也提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问题,就像《手机》所暗示那样,科技的日益发达使我们每个人的隐私无处可藏。手机可以拍照,笔可以录音,城市里布满了各种探头,太空里的人造卫星也如永不疲倦的眼睛。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拍的照片收藏安妥,千万不要再乱放了。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1958)

又名:电梯到死刑台(港) / 死刑台与电梯(台) / 往死刑台的电梯 / 通往死刑台的电梯 / 再见断头台 /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 Lift to the Scaffold

上映日期:1958-01-29片长:91分钟

主演:让娜·莫罗 莫里斯·罗内 乔吉斯·伯乔利 约里·贝尔坦 让· 

导演:路易·马勒 编剧:Louis Malle/Roger Nimier/Noël Cal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