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尚彪在日本独自一人艰难打拼15年,碍于他黑户的身份,在这15年里他甚至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他的妻子陈忻星在这15年里也独自一人在上海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女儿。一家三口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分隔两地,都为了一个共同而清晰的目标——送女儿丁晽出国读书。
从纪录片中不难看出,丁尚彪是个聪明的人,他在日本考取了很多资格证书,而且有颗求学和上进的心,可惜被时代绊住了前进的脚步。陈忻星则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两人相识于特殊的年代,往后的人生也深深的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盼望着女儿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这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即便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到了现在,中国父母们的愿望也依然没有改变,甚至变得更为热切和疯狂。
前段时间微博上热传的一份5岁“牛娃”的简历让不少人为之咋舌。这份简历是父母为了帮孩子申请一家国际学校准备的,孩子的父母都是高薪行业的高管,均毕业于复旦大学,5岁的小朋友文史艺术体全面发展,每周写三篇英文日记做过20多本思维书,通过实验了解了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等枯燥难懂的知识。除此之外,父母还陪伴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简历用了整整5页展现出这些年读过的英文读物名称,并且使用地图和时间轴的方式,反映孩子踏遍了世界哪些地方。后来有网友指出,孩子简历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厉害,英文读物虽然有500本,有些一天读上几十本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从这份华丽的ppt简历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对中国父母的焦虑。在美国最好的音乐学院之一,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一位陪孩子上茱莉亚音乐学院预备学校的家长讲述过他们的音乐道路。她的孩子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北京最好的名校上小学,参加过央视的小提琴大赛,拜师于中央音乐学院最有名望的老师,有一线的国内小提琴演奏名家辅导;她也有能力为孩子组织个人音乐会,还能够追随欧美的小提琴名师或大赛评委,飞往世界各地与他们面见,只为让他们给孩子上一两个小时的小提琴课。她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靠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全程申请下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预备学校和另一所修文化课的纽约私立学校。她的孩子看起来正走在一条起点很高的职业演奏家道路上。这种父母这些年在中国开始涌现,其实在欧美一直都不少。一位巴黎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师曾有这么一句话:“天才很罕见,‘天才’的父母倒是天天遇见”。
在普通人家,焦虑感也相当严重。家长们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各种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和补习班。近年来教育局要求学校给学生减压减负,但是竞争的压力有增无减,不少中小学生的现状是离开了学校后又要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中奔走。大城市中产阶层的规模在迅速扩大,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又是稀缺的,所有人都竭尽全力对孩子进行投资,竞争不断白热化,学业竞争从过去的高中提前到了幼儿园。大家觉得孩子失去了童年,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示范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不容掉链子。竞争压力造就了“虎爸虎妈”,而“虎爸虎妈”又进一步恶化竞争氛围,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体系。
父母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源于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掉队,实质上也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如果注定不能翻身,焦虑肯定不会存在;如果地位稳固,也不会焦虑。只有生活在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不稳定状态中的人们才会焦虑。而这群人,占了中国的大部分。丁尚彪虽然远在日本,但他15年的坚定付出与现在生活在国内为孩子成绩发愁的父母本质上并无太大不同。丁晽如愿以偿出国读了书,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丁尚彪也随女儿搬去了美国,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是有了回应。可还有更多的父母,依然渴望改变,依然挣扎在“抢跑”比赛中痛并快乐着。
2018.11.26

含泪活着泣きながら生きて(2006)

又名:含着眼泪活下去 /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最终章

上映日期:2006-11-03(日本) / 2009-11-28(日本)片长:109分钟

主演:丁尚彪 

导演:张丽玲 

含泪活着的影评

景三
景三 •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