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以启齿的是心底话,最容易误解的是家人。——《过时·过节》

常听到有人抱怨,和自己的另一半,或者是父母,或者是子女难以相处,甚至感到心力交瘁。明明很爱自己的家人,一见面却总常常吵架。明明深爱着对方,却变成了互相伤害。同事或者老板关系处不好,可以离职。可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处不好,却无法割舍。

还有的朋友,同学说,家里人没什么矛盾,就是无话可说。同一屋檐下生活,心却离得很远。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下面,我们从电影《过时·过节》中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外婆

剧中的女主角(也就是妈妈)继承了外婆的唠叨和控制型性格。在女主小的时候,外婆就对女主说,东西要放在这里,不可以怎样。女主面对自己的母亲,其实是比较顺从的。但是她自己却不自觉地继承了母亲的强势与控制,这点在自己的先生和儿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外婆性格中的强势与唠叨,很可能源于她自己的母亲。不知觉中,她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也将这些问题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我们性格中的很多问题,很可能源于上一辈。时刻保存觉察,阻断问题下传。

外婆误会自己的儿子会拿她养老的钱,将儿子赶出家门。却没想到这一次竟是与儿子的最后一次见面。晚年在养老院里,外婆无时无刻不想念着自己的儿子,成为了她终身的遗憾。

强势的人很容易冲动,而冲动常常会让人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所以,强势的人更要时刻保持觉知。

女儿

女主的控制与唠叨,让自己变得格外的挑剔。她认为自己的挑剔和强势,都是为了家人好,是对家人爱的表现。而实际上,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挑剔,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意。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无法理解与包容别人。剧中的女主和外婆常常抱怨自己,对自己其实是不满意的,所以也非常挑剔别人。

在女主的强势与唠叨下,女儿很反感。女儿每天戴着耳机,逃避听妈妈的唠叨。

强势的父母,最容易培养迷茫和没有主见的子女。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很多父母,以爱之名要求子女做这个做那个。他们既要孩子听他们的话,又想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想法,本来就是个矛盾体。

有一次参加一个线下的大课,现场统计有80%的同学都感到很茫然,包括那些事业有成的同学。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会有一个强势的父亲或者母亲。因为从小父母就喜欢给他们做选择,所以成人后的他们,在没有人帮他们做选择时,会感到迷茫或者有选择困难症。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妈宝,谈恋爱还要征求父母的想法。

强势的父母带来的最大问题,还不仅仅只是迷茫的孩子,最可怕的是培养没有想法,没有主见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也很难和人沟通,没有主见的人带到亲密关系以后,会变得难以相处。

剧中的女儿在妈妈的强势,爸爸的隐藏下,变得不想长大,思想很不成熟。所以无论是在婚姻上,工作上都一塌糊涂。妈妈的强势与唠叨,让女儿想逃,所以女儿才会匆忙结婚,结了又离,不得已要回家,让自己回到原点。

妈妈

女主是剧中的妈妈。她并不是一个爱财如命的女人,想要的不过是丈夫多一点的关心。而丈夫偏偏在她眼中是一个木纳的人。

女主在别人家当阿姨时,很羡慕主人家的那份关爱之情。但她生病时,男主人会把自己的医生介绍给她。她不舒服时,主人家的小孩会帮她按摩肩膀。而她要的这些关心,却在家里无法感受到。她的丈夫不会说甜言蜜语和关心她的话,她的孩子也不会主动来给她做按摩。

她希望自己成为主人家的一份子。当听说主人全家要移民时,她不经意的说了一句,怎么没告诉她?很快她就发现自己失礼了,因为她不是这个家的一员。

为何在自己家里,却得到她想要的那份简单的关爱呢?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在主人家,她对每个人都很关心的,和颜悦色,所以主人家的人也会给她同样的回馈。和很多人一样,她把微笑留给了外人,把脾气留给了家人。家里的强势和唠叨,造成子女的麻木,不知道如何关心她。她的先生并不是不关心她,她先生有一个小本本上记着要浇花,做什么事情等等。她先生以自己特有的爱的方式关心着她,却无法活成她想要的样子。

记得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不要太强势,孩子想要做什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要让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是面对先生,她却百般挑剔。说自己的先生工作回家,没有像邻居家的先生那样做家务。她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先生是这样子的人?他能够对孩子不强势,却无法对先生不强势。

爸爸

女主的先生,为这个家里做很多事情,却不爱讲话,不懂得沟通与表达。当发现不知道如何与对方沟通时就会选择离开,以为牺牲自己,能换来家庭的和平。

因为有一个强势的老婆,自己一讲话就会被攻击。久而久之,爸爸变得很沉默,话越来越少。话越来越少,就更加难得沟通,夫妻间的矛盾也就越加深刻。

剧中的妈妈过于强势,所以老公和女儿都不爱讲话,儿子离家出走后全家都不讲话,也不沟通。妈妈的话越多,爸爸的话越少,爸爸的话越少,最后变成了半个哑巴,也就越来越不会沟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女儿在家里得不到理解,也没人可以沟通,所以总是想逃,所以才会随便嫁人,随便找工作,最后没有办法又回到了原处。

儿子

在父母的一次吵架中误会了父亲,将心中积压很久的压抑之情,全部投向了爸爸,所以未成年就离家出走。因为无法和父亲面对面,掏心窝的沟通,所以做了个AI虚拟人来模仿父亲对话。

儿子阳发明在元宇宙里戴上VR眼睛,和自己思念又无法面对的人对话。这是儿子的硕士论文,初衷是为了解决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但很快他就发现,VR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只是成为自己逃避现实的安抚奶嘴。

为了让儿子回家,爸爸决定牺牲自己,离开这个家里。但牺牲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以为牺牲了自己,可以成全家庭的幸福。但实际上家庭是因为有你才幸福。爸爸完全可以不离开家,儿子和解后,带着儿子一起在家里吃团圆饭。

控制型人格

控制型人格通常很强势,而一个强势的人就会弱化另一半。一方的强势,唠叨与挑剔,常常在言语中会打击另一半,久而久之,就会让对方变得软弱无能。强势的一方,不能理解对方的软弱,更不知道对方的软弱源于自己。这种控制型人格还会一代代传下去,带来各种家庭矛盾。

控制型人格常常会非要想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会问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对方没有马上反应过来,不知道如何去回复他的问题,强势的一方就会不能理解,从而引发战争。身处强势的一方,总希望能够从对方口里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一切,而身处弱势的一方,却因为反应慢,或是表达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回复,因此两者之间产生矛盾。

如果有一个强势的父亲或者母亲,他们的子女在遇到强势的人面前就会变得不爱讲话,遇到弱势的人面前就会变得很强势。

最后

人类是群居动物,即便相爱相杀也要在一起,不分离。人们总是喜欢向对方去索取,即便有矛盾也不愿意离开对方。而人之所以会向对方索取,是因为你内在的空缺。当一个人内在丰满以后,就不会向别人去索取了。


过时过节(2022)

又名:

主演:谢君豪 毛舜筠 吕爵安 卢瀚霆 

导演:曾庆宏 编剧:曾庆宏/杨两全

过时过节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