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我以为电影是形象端庄的宗教片(这片名和海报实在太有迷惑性了),隐含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十分钟后我发现我错了,电影因为新教皇恐惧的抽泣急转直下,变为了现实主义的人文伦理片。随着教皇的开溜,影片随即化身教皇版的“罗马假日”,导演不断制造出幽默情绪牵引观众的注意。在教皇披上圣袍时,你以为他要开始一段探索内心力量的旅程;当心理医生的介入时,你觉得接下来会以逼迫式的犀利节奏发掘出人性暗角处的秘密;等到本应高高在上的教皇偷偷进入酒店厨房,“哀嚎”自己一定是童年时缺失了父母之爱时,你也 只能来一句“好吧”。导演不断制造出线索,又不停地将它掐断,好比你要在这里挠痒痒,结果摸半天才发现摸错了地方。

不过即使你没法归类电影,但你不得不承认影片的两个突出之处,一是提出了“教皇落跑”这个惊世骇俗的假设,二是对教皇畏惧心理的一种推演。

做到前一点似乎不难,导演莫莱蒂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所以在题材处理上不会存在顾忌,电影里不涉及教义,对一般观众来说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在他的镜头下,神圣的梵蒂冈成为了红衣主教们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这群老人和老顽童无异,甚至还会在打牌时计较输赢, 其乐融融的氛围把梵蒂冈从一个宗教的理想国变为世俗的理想国,心理医生组织的“世界杯”排球赛甚至为影片增添了励志式的戏剧性。

教皇的权力有多大?《怒犯天条》里有一句戏言:教宗说什么,上帝就做什么。

虽然这并非现实,但教宗的一举一动都对天主教产生深远的影响。四世纪时,因为教皇利贝里奥的一个梦,就使得圣母玛利亚成为敬拜的核心,教会认为她升天后成为中保圣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

事到如今,梵蒂冈几乎已经成为了丑闻的代名词,教皇和主教们频频变为讽刺剧的主角。尽管天主教已经不再染指世俗权力,不过作为十亿信徒的精神领袖,教皇在众人瞩目下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作圣人的代价是你被剥夺了犯错的权利。正如《马太福音》里说过:你们中间 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且这种责任是“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这样的澎湃等级。影片还特意夸张了主教们在选新教皇时的胆怯,放现实里,那种选班干部时的纠结心理大概许多人都 曾碰到过。

很不幸,新教皇就是不愿被选上的大多数。你不能说没有他缺乏能力,但作为领袖,有时候真得拥有某种特质,就像马丁•路德•金煽动民心的能力,奥巴马鼓舞群众的演讲能力,布什的娱乐搞笑能力,换句话说,要想当一哥,务必有强大的表现欲,你得相信连自己都无法做到的鬼话,还有你在没得到这个角色前就有必成的信心。显然这位教皇不然,而人们选择他或许更多出于对他个人的敬重。

“上帝给你这个职位,就会让你拥有匹配这个工作的能力。”(大意如此)处在惊惶中的教皇得到这样一句苍白的安慰。如果是动画和喜剧片,一定会让你相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无论再大的艰难险阻,你也会有如神助地战胜它。但是屌丝的逆袭,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屌丝脑补的想象里。

虽然教皇和女心理医生的接触差不多是蜻蜓点水,但教皇是个怎么样的人却从一个个小侧面反映出来。比如他会在花园向士兵亲切地问好,他在身陷无助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他能背出台词却只会跟着演员之后学舌,哪怕他不情愿被赋予教皇的职责时,也会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下无奈接受——我甚至可以推论出教皇属于ISFP的人格特质(友好谦逊,感情投入;关心别人,并能真诚对待;对批评很敏感,容易受伤;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喜欢直接表达自我;不喜欢卷入争论和冲突;很少有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

曾经我也以为每个人都有无限开发的潜能,总是烦恼于无法改变的困顿。但我现在愈发觉得大脑的沟回皮质层神经元才是决定我们每个人恩赐能力的综合因素,哪怕真有突破的潜能,你也未必能摸到打开那扇大门的钥匙,比如内向者羡慕外向者的活泼开朗,但试图效仿的结果只是徒劳无功。我们的社会太喜欢评论对错好坏,在统一的价值标准下,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能力外的东西疲于奔命。是时候搬出伍迪•艾伦的人生经验——我很满足于自己的局限性。正视它,承认它,然后听从内心的声音。

话说回来,我相信我们大部份时候作出的选择,不管是好是坏,其实都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教皇诞生Habemus Papam(2011)

又名:落跑教宗(台) / 教宗不见了 / We Have a Pope / Habemus Papam

上映日期:2011-04-15片长:102分钟

主演:南尼·莫莱蒂 米歇尔·皮科利 玛格丽塔·布伊 Jerzy S 

导演:南尼·莫莱蒂 编剧: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Francesco Piccolo/Federica Pontremoli

教皇诞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