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2-09

创意生活:思考、感觉、体验

首先,看这部纪录片或有人说真人秀(我称为纪录片)有两个前提:
1:菲利普 斯塔克从英国选人,而不是从其他更富有创造力的国家
2:筛选的方式是根据图纸设计单一的评判
这两个前提虽有些偏颇,但如果仅仅揪住这些不放,把自己逼进一个死胡同里,那就是自己的损失,毕竟这个纪录片还是有些内容的。
从上面两个前提再次验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平时喜欢,就应该下功夫积累、应用、创造。这次幸运地是英国,说不定下一次幸运地就在自己所在国家、城市。
选出的12个人,不同年龄、学历、职业,但他们一开始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拿到斯塔克所提供的在他设计院里工作6个月的机会,他们期待、兴奋、充满干劲。
第一个任务是从“功能”“生态”“性别”任选一主题,挑选两件分别证明主题的两个方面。结果有好有坏,但从结果可以看出斯塔克想要的不是具体的东西,那太没有创造性,他要的是经过思考有代表意义的、好玩的,所以一般这种给出好玩主题情况的结果并不是简单浅显、众所周知的,而是要思考,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也要赋予一个有想法新奇的意义。
第二个、第三个任务分别是“人类进化”“环保生命”,可以说虽然主题名字不同,但范围宽泛的好像可以设计任何东西,从最终设计结果来看斯塔克想要具体的、新奇的、有意义的设计,而不是很大的、大众的、幼稚的作品。
斯塔克在前几次考察任务很失望,他跟学员们说不要懒。“懒”一开始很让人疑惑,学员们很勤奋,后来我才想明白,这个“懒”不是说行为上的懒,而是说思想上的懒。斯塔克是大师就有是大师的资本,你要去思考他的话,理解他的话,试着从他的想法往前走,这时候就说啦,那就不能有个人的想法吗?这并不冲突好吗,个人的想法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如果仅仅是去理解大师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说明自己不够坚定,如果有坚定的想法,那么这样做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所以有这种情况,要试着理解前辈的想法,尝试站在他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产生结果,所以行动不要懒,思维上更不能懒。
最后伊尔莎获得这个绝好的机会,有人对这个结果不满意,觉得她不是实至名归,但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她赢还是有原因:
1:她始终坚定目标,在中间的时候,因为学员没有理解斯塔克的想法,导致得到一些差评,学员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觉得不错的设计在斯塔克那里一文不值,所以有不想和斯塔克共事的想法,目标动摇,而伊尔莎始终坚持,坚定。
2:她会在坚持自己想法的情况下尽她最大的努力理解斯塔克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虽然麦克后来也做到这一点,但无奈设计作品的构想上,伊尔莎略胜一筹。而其他学员要么固执己见,要么根本不去深度思考斯塔克的话。
再来说说斯塔克,他是个老顽童,很有童心,他在最后说道他要的设计作品要符合“实用性、合理性、不是追求时髦和肤浅的东西、有开阔的视野和善意的心”,这一理念或许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Desing for life”不仅仅是设计作品,还有我们个人,我们的生活。


创意生活Design for Life(2009)

又名:真人秀设计师比赛 / 名师出高徒 / 设计生命

主演:Phillipe Starck Helen Bickford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