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克创办设计学院,寻找英国真正有才能的新人设计师,获胜者可以获得六个月的实习机会。这对斯塔克来说也算是一场冒险的挑战,实验将创意教学浓缩在几个月的设计竞赛之中,本身就很有难度,而且还有纪录片的拍摄任务。在这场比拼中,12名参赛选手经历着激烈的竞争,在斯塔克地苛责下激发自身的潜能,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斯塔克三人小组拥有绝对地评价权威,可以选择谁去谁留。或许会对他的独裁存在质疑,但当最终设计亮相时,”简直就是艺术品“,我不禁发出赞叹,随之一切的疑虑消逝了。
<Design for Life>适合对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感兴趣的人,也适合关注斯塔克的设计爱好者。
课题1:了解想法
课题2:推介项目
课题3:产品设计
课题4:原型制造
课题5:建立品牌
斯塔克的批评---直率坦诚且苛刻
不是站在具体问题和细节改进上,而是抽象概念化的表达,与其说其产品理念是建构在这些概念体系上(或者说正确实践赋予其总体认知-如何完成一件好设计,而其中概念在表达时将被有机联接在一起,这样的表达是系统视角下的。)
面对质疑,尴尬和抵触,仍然不放松自己的要求。很少提及具体的措施,而是冷静下来,从产业环境和设计师专业要求来试图说服质疑者。
拒绝提出细节上的解决方案是担心影响每个人的原创性。每个人分别处在单独的角落,隔断彼此间的沟通也正是担心打乱个人的思考逻辑。
”不要挑战我的权威“
每个选手不得不面对斯塔克对其理念,态度,情感,可行性等方面直率严苛的质疑和批评。被压榨到角落的个人意志爆发出来,负隅顽抗。苛责会极大激发动力和创造力,很进取。另一方面,对权威的认可客观上促进理解和认同。
概念和产品“两三个月的时间培养出一个设计师”
节目的核心目的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设计师出手的产品面向市场,可以经受时间考验,是有意义价值的设计,不是只重视形式无灵魂的设计。
课题3时,各个参赛选手没有认识到这个节目的核心意旨,而在挖掘及丰富概念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
参赛者注重整体构思和理顺产品理论。概念重要性超过了产品本身(谢茜嘉的手套被质疑材料不明,科技不明;伊莎的老年用品协同设计概念模糊,产品不明;米高磁石餐具也被质疑科技可行性)。当然概念的孕育,批判以及论证延拓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或许正是节目的难点所在: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出有意义和价值的概念,并将概念具体化成可以生产销售的产品。假如萌生的意念没法制作,不出彩,也将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后期的比赛中处于劣势位置(谢茜嘉制作的防狼手套)。
那么如何处理产品构思和产品本身关系?
首先,概念运作要以产品为导向,生产不出产品,生产出劣质产品,那即使再好的概念在这里也沦为无辜的牺牲品。
其次在产品导向下,应从产品细节(宝莉提出改变清洁用具的使用方式,遭受严重批评“你不可以只介绍瓶子而不介绍清洁剂的!”) 及可行性、创新性、人性化等多个角度去质疑完善产品。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假若尚未把握设计的整体流程,含糊没有焦点的构思,“胸无大志”的设计理念,只会使设计师囿于概念而没办法取得突破,进而设计出好产品。(课题2中,罗布伊查森提出海上供水社区被指责没有“深挖概念”,谢茜嘉提供项目“全球社区停电计划”也只获得“抽象未必不可”的评价)

创意生活Design for Life(2009)

又名:真人秀设计师比赛 / 名师出高徒 / 设计生命

主演:Phillipe Starck Helen Bickford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