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鹤戾华亭》是理想主义者的悲歌,那《雪中悍刀行》就是理想主义者的高歌。
比较一下萧定权和徐凤年这两个人物,
萧定权身处权利中心,他争的反复,懦弱,有时还一再退让。
他空有一颗干净青春的心,却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执行力。
他心不变,行不破,就只能输了。
于是老师死了,欣赏他的陆英父子死了,太子妃死了,第一个孩子死了,舅舅死了,逢恩死了,他死了,文昔也死了。
整个故事里有一个非常违和的点,我中间有一段时间几乎看不下去,但看完后理解了编剧的意图,也就释然了。
《鹤戾华亭》整个故事的定调就是个悲剧,就是给你看哪怕理想被打碎,信念也不死。给你看哪怕天家有父子情,温情也不过忽然之间,最终不过幻灭一场。
编剧立意就是把一切美好的打碎,给你看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所以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徐凤年,也更喜欢《雪中悍刀行》的编剧。
徐凤年的境况和萧定权相似,但他不妥协,他坚定又进取,认定了的事就一往无前去做。
在他父亲徐骁的价值观里,为了守护北椋,可以牺牲一切。
伏线千里,运筹人心,操控人性。
武汉高手如是,北椋老兵如是,儿女家人如是,都被他拿捏,一个地一个地的嵌,或牺牲或榨取,都在不动声色之间,干脆利落的价值利用。
为达目地,不择手段。属于上位者政冶博奕,牵一发动全身。
但徐凤年,却走了跟父亲截然不同的路。
他不认同父亲的价值观,父亲说,不弄脏双手,怎么守住北椋?你心不够狠,什么都守不住。
他偏偏赤子之心,坚定回击:我不走你的路,我会走出第三条路。
于是,父亲要杀支持弟弟的北椋将领,他放了。
父亲要废去弟弟的一身武学天赋,他追到武当去阻止。
父亲牺牲潜伏多年的北椋暗棋满门,哪怕置自己于险地,也不计代价带回北椋。
父亲牺牲大姐的爱情将她送去江南,他承诺大姐会早日接她回家。
他一边接手北椋,一边横冲直撞打破父亲的谋划,虽然还没走出父亲给他设计的圈,但也没按父亲定下的路走。
世子徐凤年的第三条路是:不取舍,不权衡,不抉择,全都要,也全都护。
只是,世间事难有两全,鱼和熊掌要兼得,也得付出代价。
要守护,注定会有所失去。
哪怕有去无回,老黄踏上了白帝城,死在了城头。
哪怕世家是世敌,林棎花最终从心(虽然有徐骁的威胁和命令在)拼死护他,以命奏了一曲燕赵悲歌。
正是因为徐凤年是这样子的,所以大姐愿意放弃爱情,远走江南,二姐孤身上北阴学宫,弟弟知道父亲要废掉他一身神力也心甘情愿上武当。
剑神没收他为徒,却授他传承。最终重回仙人境,就是悟了徐凤年的道。
姜泥为他回归旧国。
还有那在一场场危机中为护他而死的北椋军。
你以赤诚待我,我亦回你忠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他看似选了最难走的那条路,但却一路风险一路逆袭。
他逃不开与生俱来的责任,我看着他拼尽全力两全,却还是失了老黄,失了姜泥,失了姐姐,我看着他一路执着一路抗争一路挣扎也一路失去。
他的失去,从来带着抗争的力量。
他终究会成为一个和他父亲不同的,合格的北椋王。
《雪中悍刀行》跟《鹤戾华亭》的某些情怀有相通之处,如果说《鹤戾华亭》悲在理想主义者的团灭,那么《雪中悍刀行》战在徐凤年的信念。而且在故事立意上,雪中的编剧高出一大截。
他告诉看剧的我,理想主义者于危墙下力挽狂澜,不一定要把所有美好打碎,也可以心明眼亮的九死不悔。
《雪中悍刀行》 是一曲理想主义高歌,我看的很爽,也就能忽略其它所有不足了。
我喜欢编剧的格局,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这剧中每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