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isible woman ,一部改编自狄更斯和少女相恋的真实故事。
不是类似简爱,傲慢与偏见一类营造的梦幻完美无瑕,这是爱与苦楚的交织——是爱在生活中呈现的更多的样子。
因为某种意义上人们的三观抵制,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并不高。但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蕴含在其中的复杂且真实。
人性是复杂的,爱情也是复杂而不定的。当初我们说着有多爱并付出承诺的人,也会慢慢经不起时间的打击,失去耐心,变得冷血且无情。一如狄更斯对伴侣的“渣”——对子女不管不顾,未经商量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分居声明,一晚上烧毁所有过往信件,用冷漠占据上风,让妻子被迫承认情人的存在……
在狄更斯与妻子断绝关系之后,视角便转换到女主人公Nally身上,暂且把人性的制高点先放一放。人生难得一知己,Wilkie对Nally如此讲到。意是劝她抓住机会,尽情欢乐。但男人终归是男人,女人也终归是女人。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心理暗示投射到了思维上,固执的认为最后被伤的一败涂地无法自拔的总归是女人。
狄更斯对Nally 讲到,是爱,我在星星里,风里都听见了看见了你的身影。生命力与情感稳态辩证统一,既对立又统一。
远大前程的结局,也是狄更斯与Nally的结局。爱,直到生命的一部分都变成了你的样子,但仍无法忽视,与你完全融合的阴影。爱里有阴影,无论怎样的相知相伴,每个人注定孤独。
与此同时,爱还是自私的,爱是善变的,不管承认与否,每个人都在合适的时机里各取所需。“你有时候甚至不知道他是爱你更多一点,还是爱公众的名誉及光环更多一点。”那个全身心投入的人总带着某种悲情的色彩。
Nally虽然得到了闪耀的东西,也失去了闪耀的东西。她需要有强大的包容力来容忍“不被承认”,甚至还要敦促所爱去做到让自己“不被承认”;她知道什么是虚荣伪善虚情假意,但贵在愿意把假话认真对待。更何况爱的太深,年轻的一腔热血全部用尽以后,以后的岁月就注定要在回忆中挣扎孤独了。
微妙,复杂,婉转回肠,无法单纯站在某一人性制高点评判,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感觉最强烈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