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看的过程中想要有意的忽略掉主角的性别,只想把她和丈夫看做在亲密关系中两个平等的个体,从这样的角度去看,首先看到的是婚姻的本质,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步调和习惯不可能完全重合,总有一方需要去进行妥协。曾经以为双方讨论后共同做出决定并遵守是减少事后冲突的最好方式,但那场争吵告诉我并不是这样。即使你是一个成年人,学会完全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你总会在遇到坎坷时回看那个做出决定的时刻,然后把所有的不满都归因在另外一个让你妥协的人身上。所以矛盾和冲突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能否处理好,则是要看个人自身对心态的调整。
接着再给主角加上性别属性,就会看到女性在整个社会中受到的结构性压迫。首先,在传统社会里,做出自我牺牲和妥协的人往往是女性,她们大多隐忍并完美的完成了母职工作,没有像片中的丈夫一样直接郁闷到自杀(虽然是开放性结局,但我倾向于这个走向)甚至还要提前构造证据并嫁祸给自己的妻子,但也没有人像片中为丈夫一样竭力为这些妥协的女性辩护;其次,当家庭中强势的一方为女性,且她没有履行母职“义务”,社会就已经给她加上了一层犯罪的色彩,被害者的辩护律师一次又一次的主观臆测把矛头狠狠的对准了这位不寻常的母亲,每一次的咄咄逼人就是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最后,试想把性别再调换回传统的社会角色模式,一个事业有为的丈夫背着她勤勤恳恳顾家贤惠的妻子在外面出轨,妻子发现后自杀身亡,会有多少人说这个女人小题大做?而在影片里,这样的审判居然持续了一年,主角才好不容易脱身,这样的对比有多可悲?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头到尾受到最大伤害的他们的儿子,丹尼尔,庭审上说的一切让他看到了父母不太和睦的背后甚至隐藏了更大更严重的问题,他默默承受这一切,最后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出庭为自己的母亲辩护。当母亲无罪释放,记者问她有什么感想,母亲说只想赶快给儿子打个电话,并小心询问自己今晚可否回家,真的忍不住落泪了...当她因为一个“不合格的母亲”身份经受了如此的审判后,她也从来没有怨恨过自己的孩子,只想赶快和孩子汇合,和他紧紧的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