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想说的几点:
1. 什么是村庄?你可以从阿巴斯的电影中找到最真实、最原生态、最不矫揉做作的答案。
那里的大人和小孩总是忙忙碌碌做不完的事,不是很笨重的活,可就是手脚一刻也不能停歇,没有抱怨,没有愤怒,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就只管干,只管往前走。至于为什么要那样,没有人会思考,也不会有人会在意,更不会有反抗。他们认为繁重的工作就是他们必须应该做的,就是天意。
2.大人觉得大人的事最重要,最不能耽搁。孩子的事最无关紧要,不管是什么事都能排在孩子的事前面,比如戏逗孩子去拿烟也比孩子着急的事更不能马虎。他们从来都不会体会小孩子的心情,不听小孩的心声,只是想当然的想孩子会需要什么,而不是去聆听孩子需要什么,为孩子做出自认为对孩子好的决定且不容反驳,不容拒绝。
3.阿穆的爷爷固执的认为只有棒打孩子才能让他们服从父母,遵守规则,才能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成才。其实从安门大叔向阿穆借纸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阿穆一步一步向他爷爷所期盼的那样发展了。刚开始阿穆还坚定的把作业本攥在手里,到他爷爷的一句话,阿穆便不再反驳不安的把作业本交给了安门大叔。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成长出什么样子的人才?
只会叫孩子乖乖听话,稍微做一些大胆的事情就会让孩子觉得他们做错了,到后来做什么事都思前想后畏手畏脚。导致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缺乏自我意识,不懂拒绝,不会独立思考,没有主见,唯唯诺诺。不管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样子的,两周一次的棍棒教育早晚会把孩子的天真磨掉,他迟早会成为像他爷爷他爸爸一样的人,麻木,压抑,固守自封。两眼空洞,没有生命力,而没有生命力的人民,怎么能为这个国家输送新鲜的血液呢?
不是大人长大后才开始变得麻木,就连本该最活泼可爱的小孩子脸上也没有洋溢着笑容,他们只是两只眼睛四处张望着,不知道小心翼翼的在打量什么……
这种僵硬,麻木的气氛已经蔓延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男女老少无一幸免。这不单单是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是什么让他们这个麻木,压抑?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崇尚权威? 为什么孩子的脸上没有了笑容? 这是导演想让我们思考的地方。
阿巴斯真的十分厉害,以小见大,通过孩子送作业本的小事,纯粹的纪实手法,简单的台词对白,简单的人物刻画及关系构图,揭露了伊朗人民生存的现状和发展未来。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خانه دوست کجاست؟‎(1987)

又名:踏破铁鞋无觅处(港) /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 Khane-ye doust kodjast?

上映日期:1987-02-01(曙光旬电影节)片长:83分钟

主演:巴比·艾哈迈德·波 艾哈迈德·艾哈迈德·波 科达·巴和·迪范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影评

Orin
Orin • 和解
烟枪
烟枪 • 执着
Hermoso
Hermoso • 有感
samee
same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