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6-10

雨:观察雨和雨的意象


留下印象的并不是雨本身,而是为雨赋形的意象。

“诗意”这个词似乎与“雨”生来搭调,在伊文思14分钟的短片里,无处不在的雨和无处不在的诗意,绵延成了一首雨中抒情曲。这个影片是有内容有旋律的。优秀的时间性安排让人很难出戏发觉这些素材是导演在两年内捕捉拍摄,这显然是一场完整的雨。它的节奏舒缓,富有韵律,即使是大雨的降落,也能使人感受到其中的从容。在这座充满意象的城市里,化为了有迹可循的痕迹。

在这里,雨是绝对的主角,而人物成为了配角甚至道具。非人物主角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有些像单纯的GIF图的组合,但仔细去聆听并且连接其中由雨连接成的韵律,便会发现其中的动人之处。

观察是一种单向形为,当我们观察雨的时候,雨依然是稳定优雅的存在。而如果是一个主角——一个人去观察雨,显然我们观众成为了“观察人如何观察雨”,经过了间接的修饰,失去了纯天然的感受。而纯天然的意向很多时候禁不起“观察”,只有当多变的意向与之结合,才会衍生出千千万万种诗意变化,我想这也是《雨》能引来那么多喜爱的原因。人的感受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发达的信息社会里,第一感受到底如何,似乎成了一个不重要的东西。但当我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却能立刻回想起曾经在下雨时发呆的所见,那左右摇摆的车辆雨刮器,落在水洼里激荡起圈圈漩涡的雨滴,来来往往的人在积水中的倒影……在某几场雨中,我也曾和镜头一样盯着这些重复单纯的意向着了魔,雨滴落下的声音和雨的迹象无限放大。但那安静的瞬间很快离去,回归现实后只剩雨的背景音前繁杂的人声车声。

但是如果雨没有落到现实的意象上,而是孤独地落下无声地消失,也不会引起人的观察。只有当它与现实世界、与人类产生联系,我们才会产生印象,甚至为之沉迷。这是伊文思的镜头乃至自我生活的“发呆”中轻松体现的。


雨Regen(1929)

又名:Rain

上映日期:1929-12-14片长:14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曼努斯·弗兰肯 编剧:Mannus Franken/Joris Iv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