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警方卧底找尹天仇演“外卖仔”送盒饭那段是“鸡肋”,或者说虎头蛇尾呢?因为,他们实际上没有看懂本片真正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他们都被本片的前四分之三所塑造的“咸鱼翻身”的人设给诓住了,在前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尹天仇”这个角色每一步,每一个细节的积累都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印象,他钻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深居陋室却锲而不舍,然后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个演“男主角”机会,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么,你等于根本没有看过《喜剧之王》,因为周星驰其实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逻辑。首先,娟姐为什么要给尹天仇这样的机会呢?是因为她发现了一个天才吗?不是,而是因为她在龙套里发现了一个敬业的演员,注意,“敬业”并不等于“天才”。这行里敬业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凭什么会是尹天仇呢?那个一直没有出现的“大哥”说是什么“档期问题”,但你从娟姐对助理愤怒的表情,执意要启用“新人”的对话中不难察觉,实际上这个没有露面的“大哥”在这里与尹天仇是一个文学上的对比手法,“大哥”是在耍大牌,就跟今天某些当红辣子鸡一样,他并不敬业,他不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因此说好的事也能突然变卦。所以在那一刻,在娟姐的心里“大哥”与尹天仇产生了比较,然后,尹天仇才有了这个看似偶然的机遇,你可以说这个机遇是他平时矜矜业业被人发现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大哥”白送给他的,因为他被娟姐记住了。其次,即便有了这个机会,能不能胜任也是需要测试一下的,这就是那场流着大鼻涕的哭戏,在这场规定情境,规定情绪的表演中尹天仇完全可以胜任,但实际上这场戏的真正作用是为片尾演外卖小哥“送餐”的那场戏做铺垫的,即在充满未知的“假设情境”中,在需要演员临场自由发挥,自由代入任何“可能的情绪”中,尹天仇是不合格的!在短促的时间里,他根本不无法记住那个“菜单”,因为他还没有能力去理解这“菜单”背后的性命攸关。他是个好演员,但他不是一个天才演员,他无法做到临危不乱地进入一个“未知空间”,在这里粉碎了那个“怀才不遇”里的“才”字!所以这段戏并不是“鸡肋”,《喜剧之王》从头到尾都是非常完整的,不存在节奏问题。周星驰如此设计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追梦”两个字背后的功利色彩与人的被动性,尹天仇至始至终在演员这条职业道路上没有成功过,从电影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尹天仇都是失败的,他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不努力,不奋斗,而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和你我一样的努力,但没有天赋的普通人!两部《喜剧之王》都是献给普通人的礼赞,若是在某个行业里跻身前列,演技出神入化,那就不是“普通人”这个人设的基本要求了,所以本片最最重要,点题的神来之笔恰恰就是吴孟达找周星驰演外卖小哥那场戏!因为它所反应的窘迫才是《喜剧之王》真正要表达的反成功学的内核,即一个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最后发现自己既“无遇”也“无才”,“大哥”的档期又有了,他的“男主角之梦”泡汤是“无遇”,送盒饭差点因为自己糟糕的演技,害死吴孟达是“无才”,这就是一个人彻底的失败!也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境遇,好在这个“普通人”被一个人爱着,爱他的人叫柳飘飘。这,就是那些高处不胜寒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普通人的幸福感,电影要告诉我们的——即便就是如此,无遇也无才,踏踏实实做一个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好的。这就是《喜剧之王》中终极的人文关怀,这是真正拍给普通人看的伟大的电影,“人的史诗”,你没有才能,你也没有运气,但你一样可以做一个有尊严的理想主义者,做你喜欢做的事,被你爱的人爱着,简简单单地活下去,它是励志,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学里说的那个“励志”。人间真相是:多数情况下一分耕耘换不来一份收获,但理想主义者还是在默默耕耘,为什么?因为他爱心中的表演艺术,他热爱他的生活,他不是功利的。他有眷恋,有牵挂,他要为可爱的柳飘飘奋斗不息——“我养你啊”,这是在赞美生命的价值

喜剧之王喜劇之王(1999)

又名:King of Comedy

上映日期:1999-02-13(中国香港)片长:89分钟

主演:周星驰 张柏芝 莫文蔚 吴孟达 林子善 田启文 李兆基 成龙 

导演:周星驰 李力持 编剧:曾谨昌 Kan-Cheung Tsang/周星驰 Stephen Chow/李敏 Erica Lee/郑文辉 Man-Fai Cheng/冯勉恒 Min Hun Fung/梁嘉杰 Ka-Kit Leung

喜剧之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