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另一篇文章最后一部分。
前文传送门: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19231/


(四)
喜剧大师对于世界的影响,是跨时间、跨地域的。历来成就斐然者,一方面,不会缺乏学习、模仿、致敬的后继之人。另一方面,除非是旷世鬼才天煞孤星风格实在独树一帜,否则,既然某个人代表了某个领域的顶峰成就,意味着该领域内存在一些何为杰出的判断标准,那么,其余在同领域出类拔萃者,就会和他具有或多或少的共性。
对于电影领域是这样,对于喜剧领域是这样,对于卓别林来说是这样,对于中国的影响来说也是这样。2015年大红大紫的电视节目《欢乐喜剧人》中,“开心麻花”团队的领军人沈腾就在一期节目中拿出作品《小偷在哪儿?》,在小品相声互分地盘的中国语境下,上演了一出直接致敬卓别林的默剧。节目播出好评如潮,网友的评论中能看到一种普遍倾向:凭借以《小偷在哪儿?》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沈腾在创作上对于喜剧的理解与其他选手完全拉开了层次,被誉为“真正把握了喜剧的精髓”。
所谓喜剧的精髓见仁见智,如果滑稽搞笑之上是讽刺,那么讽刺之上……大概就是“笑中泪”了。
说到中国喜剧电影,一个名字会被理所当然地提起——“喜剧之王”周星驰。本文最后,不妨用些笔墨聊作闲谈。
周星驰与卓别林的相似之处,则是第二种情况占比更多了。
周星驰同样擅于并衷于描绘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处境。两人的经历惊人相似:早年周星驰参演电影繁多且良莠不齐,单纯的无厘头搞笑成分较多,就好像卓别林早期的电影中,夏尔洛也只被定位成浮夸的滑稽角色一样。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是周星驰第一次参与导演工作,自此奉上了一系列经典电影。[①]“辛泪者”、“边缘人”的角色比比皆是:《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空有发明才能却不被理解的零零发,《破坏之王》中“男孩为她彻夜排队、半年的积蓄买了门票一对”的外卖仔,《食神》里从顶峰跌落再爬起的史蒂芬周,《功夫》里处处被欺凌的阿星……更毋宁说,《喜剧之王》中,将演员视为梦想却挣脱不了龙套命运,被泥糊被枪打被火烧,被场头一次次将梦寐以求的剧组盒饭扔翻在他眼下的尹天仇,和《大话西游》的最后,背对站着恋人的城墙,走向漫漫黄沙时的“他好像条狗……”
这些是周星驰出身草根、展于银幕的艺术演绎,时空遥隔,他与卓别林选材的近似性,缘由应当归结于喜剧艺术的内在规律。相异之处同样明显:其一,卓别林的电影更贴近现实更有社会价值,无奈中流露着讽刺与无声控诉。而周星驰的作品则是一场场在后现代浪潮下的狂欢,擅长解构,精于颠覆式致敬,比起现实性更多展现黑色幽默式的荒诞性。其二,对于角色历程的设计,为了幽默免不了奇遇,但卓别林的风格就如前文所述,夏尔洛与查理自始至终还是小人物,阿卡狄亚式的结局,从工业复归田园牧歌,是对于现实顽固力量的一种妥协,一种温和的共存途径。[②]周星驰创作的人物群,则喜欢赋予他们“怀才不遇”“不被认可”的无奈,结局会通过奇遇+苦练,最终“打通任督二脉”,实现逆袭走上巅峰。这个模式由于其浪漫品格和奇幻色彩,应该属于喜剧的“第四相位”了。
几处内容、细节或技法上的有趣相似:
1.对一些古老而经典的、必然产生“笑果”的运用。比如《狗的生活》里夏尔洛坐在酒吧里看歌女表演,楼上贵宾包间(类似歌剧院结构)里,一位妇人听着婉转歌喉哭得稀里哗啦,眼泪鼻涕一把往下流……《喜剧之王》中,尹天仇为他获得的主演角色试镜,双人舞的下腰动作怀搂莫文蔚,表演格外投入眼泪鼻涕一把往下流,差点滴进对方嘴里……
2.匹配性画面。《狗的生活》中对“匹配剪辑”的运用前文已详细分析过。[③]而在《大内密探零零发》里,也有一组化血腥刺眼为让人捧腹的匹配蒙太奇。三大高手护卫皇帝与金国刺客在树林中开战,第一人被敲碎脑袋,另一边零零发带着妻子逛街吃饭,小贩敲开了个红瓤四溅的西瓜……第二人被开胸剖肚,那边店员为主角手撕一只烧鸡……第三人被击中下体,那边啪一声打了个鸡蛋……




这三处剪辑堪称经典
3.主角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终得美眷。影片中的底层人物囿于经济、身份,在颜值如天仙的女主角面前常怀自卑,哪怕她们的社会地位其实与自己相近。《狗的生活》、《摩登时代》等等,影片后半段都会是一段苦尽甘来的爱情。而《破坏之王》里外卖仔不吝生命对校花的追求,《功夫》中的棒棒糖,《喜剧之王》里那放在女主角包上的纸币、硬币、全部家当,还有追上去的“我养你啊!”,都是电影在爱情层面上最触动人心、让观众眼角一酸的经典镜头。两位喜剧大师都出色地展现了人物从逃避到纠结,再从纠结到鼓起勇气完成救赎的动态心理——爱情上的转折与剧情上的转折必然是同向的,两者只是在先后与因果上会互换而已。
4.结局的一抹亮色。最典型之例:《喜剧之王》的结尾,“枪战”和“雷雨”两段,因为从高度现实化故事跳转成戏剧性桥段而显得突兀,与《狗的生活》的大团圆一样被认为是对商业的妥协,也有说法称原剧本便是设置主角死亡的。实际上毫不多余,如果深探,无论是可能性(笔者猜测)一:主角枪战时死亡雷雨段纯谢幕用;还是可能性二:从下雨坐路边开始就全是幻想,都是电影的悲剧式升华。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个美好结尾,在商业与艺术的双重因素下,卓别林与周星驰都选择了用向上、闪光的一面作为句点。



周星驰与卓别林的比较,无疑可以延伸出更深广的维面和更系统的总结分析。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即便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能“净化情感”、具备“崇高美”之悲剧确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即便按二元思维、象征理性的日神精神更在象征癫狂的酒神精神之上,这二位所依循的“笑中泪”喜剧风格,所创制的一部部不朽之篇,也定然是泛如烟海的喜剧电影中难以逾越的高/顶峰了。





[①] 《唐伯虎点秋香》开始参与导演与编剧工作,继续主演若干,与李力持/谷德昭联合执导五部电影,自2001年《少林足球》起独立导演。
[②] 按照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对喜剧本体的精湛论述,在喜剧的六个相位中,最“正统”的形态即第三相位,抽象来讲是“新兴力量”所代表的“社会”战胜了“顽固力量”所代表的“旧社会”。卓别林的形式应当属于第二相位。大致的概括:
五大模式:神话→传奇→高模仿(浪漫主义)→低模仿(现实主义)→讽刺(现代、后现代)。四大叙事结构:喜剧→传奇→悲剧→讽刺。大思路是从一极向另一极之间的渐进发展直到循环复归。
关于喜剧:第一相位是最具讽刺意味的相位。可笑的人物占了上风,并处于不败之地。第二相位是描写主人公并未能改造荒唐可笑的社会,仅仅逃避现实,社会保持原有的结构。第三相位是平常相位,即新兴社会力量战胜了顽固势力。第四相位走出经验世界,进入天真和浪漫的理想世界。最终确立一种温和的社会秩序模式。第五相位更为浪漫。第六相位处于崩溃和瓦解状态,喜剧的群体变得很小而且神秘,或干脆局限于单独的人。
[③] 《少林足球》中的一处匹配剪辑:黑白片头的最后一个镜头接上正常叙事的第一个镜头,用同一地点、同一人物、延续的走路动作、延续的笑脸表情,实现了将几十年跨度无缝连接。这部电影里类似手法的运用也是不胜枚举。

喜剧之王喜劇之王(1999)

又名:King of Comedy

上映日期:1999-02-13(中国香港)片长:89分钟

主演:周星驰 张柏芝 莫文蔚 吴孟达 林子善 田启文 李兆基 成龙 

导演:周星驰 李力持 编剧:曾谨昌 Kan-Cheung Tsang/周星驰 Stephen Chow/李敏 Erica Lee/郑文辉 Man-Fai Cheng/冯勉恒 Min Hun Fung/梁嘉杰 Ka-Kit Leung

喜剧之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