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猎手》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两部电影值得放在一起说:
两部电影讲述着相近的故事,都在说两个人相识到杀人的全过程,且都是看之前就已知道结局的电影——一定被杀,因为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不同之处是,两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在截然不同的维度上,这个区别,致使两部电影有了高下。
两部电影一个简单一个复杂,狐狸是简单的环境,简单的人物关系,简单的情感冲突,简单的杀人动机,所有人的思路都特别简单,兄弟俩和John所有的情绪都是简单直给的,毫无城府毫无隐藏,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样描述摔跤运动员还算情有可原,这样描述一个大富翁在剧作上会不会太偷懒了?2个小时塑造了三个符号化的人。John在杀人时以“主人”的身份犯罪,杀人的原因是自己的“宠物”Dave具有健全的人格,自己无法控制,杀的是一个比自己更“健全”的人;
对比看牯岭街,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复杂的校园环境,复杂的情感,复杂的人物关系,复杂的境遇,复杂又稚嫩的青春期…影片用了四个小时塑造了七到十个立体的少年形象,把青春期的各种不稳定性展现的完整深入。小四在杀人时以“道德的评判者”的身份惩戒,是一个少年杀掉了一个思维成熟的同龄人。
我在写上面这段话的时候想尽量客观,但说到这其实已经把我的主观态度表达出来了:
我不喜欢狐狸,这两部电影比较之下,如同一部是心智未成熟的少年刻板地拍成人世界,另一部是心智健全的成人平静地回忆自己少年时光。狐狸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即镜头以外的东西,更无法和牯岭街不经意间所展现出的宏大社会相比,所以在我这一个7分,一个满分。

狐狸猎手Foxcatcher(2014)

又名:猎狐捕手(港) / 暗黑冠军路(台) / 狐狸捕手 / Mark v. Du Pont: The True Story of a Shocking Murder

上映日期:2014-05-19(戛纳电影节)/2015-01-16(美国)片长:134分钟

主演:史蒂夫·卡瑞尔 查宁·塔图姆 马克·鲁弗洛 西耶娜·米勒  

导演:贝尼特·米勒 编剧:E·马克斯·弗莱 E. Max Frye/丹·福特曼 Dan Futterman

狐狸猎手的影评

鸥怩
鸥怩 • 猎手
莫方
莫方 •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