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闻听一则西班牙的新闻,脑子一热,拎出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重读一遍。

不得不说,有些书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初读时磕磕绊绊的书。还记得,五百多页的《西班牙旅行笔记》曾经耗费掉我不少的脑细胞。此时再读,曾经的阅读坎坷平缓了许多,一些在早先阅读途中遭遇的美景愈发显得靓丽而深刻,如高迪的建筑艺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当然还有著名的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这些在很多话题中都会涉猎的细节,作者在本书中,也详细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图片1>
重读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对某些片段的再次印证和加深记忆,更重要的是发现以往所忽略的某些闪光之处。如林达在书中提到的诗人洛尔加和画家戈雅,特别是后者,更是有部传记电影《戈雅之灵》(Goya’s Ghosts),书、影结合,让我不经意之间竟然认识了一位独特的画家。

戈雅生活的时代,正是拿破仑称雄欧洲的年代。《西班牙旅行笔记》中,作者对戈雅着墨不多,侧重于其后期的画风转变给西班牙艺术带来的贡献。从电影《戈雅之灵》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生命的早期,作为一位宫廷画家,戈雅为王室成员和宗教高层画像。当时,年轻的画家为了生存,对他的主顾们极尽阿谀之态。为了取悦王后,戈雅使用了当时先进的“PS”技术,单独画一匹马,再把王后的像加上去。而要把王后画成什么样子,戈雅要询问王后本人的意愿,而非依照她的样貌。尽管这样,最后仍然没有达成王后及国王的心愿,不得不对国王糟糕的小提琴曲致以极高的更是违心的赞扬。
<图片2>
仅从一本书和一部电影中,我无法确切得出,戈雅的画风转变是在什么时候。林达说在画家的晚年,电影中展现的则是,戈雅一边给神父画像,一边有个版画流水线在秘密印刷他的画风迥异的素描。结果是,这位西班牙画家流传到后世的作品中,有“十八世纪西班牙王宫中的许多王公贵族乃至年幼的公主、供其取乐的侏儒”,更有素描集“西班牙和波拿巴血腥战争之致命后果及幻想”,正是后者让戈雅“超凡脱俗、别具一格”,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林达说,也许是到了晚年,画家不再为了取悦宫廷和大众而画,他只为了表达“他内在的探索和苦苦挣扎”、“对人性的思考和失望”。艺术家只有取悦自己,表达自己,才会真正成为一个艺术家。没有这样的转变,我相信,历史上的戈雅,只会是一个“宫廷画师”而已。
<图片3>
戈雅的经历也同时印证了林达在稍后的诗人洛尔加的一生结束时所说的:“那些在高昂的政治风潮中被忽略的,似乎无关紧要的,看上去很疏离很自私很自说自话的那部分人,他们随着自己的天性,在琢磨和创造一些好像只是自娱自乐,看上去对国家民族没有什么紧迫意义的东西,但这些创作却会意外地恒久保留下来,最终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主干。当风过云散,这些创造的集合体,就是这个民族本身。住在这个国家级的人,他们因为这样的创造物而凝聚在一起,相互认同,并且认同这片土地,这就叫文化。”
<图片4>
在看《戈雅之灵》时,意外发现片中另一位男主角(我无法判断他和戈雅谁的戏份更重些),神父洛伦佐分外眼熟。查找发现,他是西班牙演员哈维尔•巴登,让我觉得分外眼熟的原因是他在《老无所依》中扮演的冷面杀手。拿了小金人的杀手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甚至于以往看到的诸多形象,如在《情迷高跟鞋》、《霍乱时期的爱情》、《午夜巴塞罗那》、《美食、祈祷和恋爱》、《活色生香》等等中的重要表演,都没能让我对他印象有加。不禁思忖,难不成因为哈维尔•巴登,这些影片还要再一一看过?

戈雅之魂Goya's Ghosts(2006)

又名:戈雅之灵 / 戈雅画作下的女孩

上映日期:2006-11-10片长:113分钟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 哈维尔·巴登 兰迪·奎德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Milos Forman/Jean-Claude Carrière

戈雅之魂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