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版本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但现在看,电影老但技术手法不老。首先,电影的景致好,不是实景,但内景搭建得很认真,有浓郁的江南风韵。其次,电影镜头好,电影开始,镜头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很立体地展现了桃红柳绿曲径通幽的江南,祝英台大户人家的背景一下子就凸显出来,而不是扁平化展现。
2.祝英台16岁,爱好读书,为去外地求学,还巧施计策,又哄又逼父母(其他传说是离家出走),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女孩子。
3.祝英台混迹男同学中不被发现,除了精巧化妆,除了自身的英气长相,还有关键一点,声音比较中性,或许偏向于男性,不是娇滴滴的柔媚婉转,而是偏向粗豪的。这个让我想起周迅。
4.祝英台再女扮男装,还是柔弱的,梁山伯喜欢阴柔一点的人。
5.祝英台读书好,有见识,有思想,比梁山伯学习好。若是男子,当有更大的作为。
6.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起,觉得有点不般配。但在彼此和后世心里,或许是佳配。
7. 毁掉一个有志气女生的方式,谈恋爱。
8.祝英台是大户人家,梁山伯是小康之家,绝非绝对的贫寒之家。在那个时代,能读书的就不是贫寒之家。
9.十八里相送,祝英台一直语言暗示,但在直男梁山伯耳朵里,祝英台一直在说着奇怪的话,不明所以。少男少女的懵懂感情很逼真。
10.电影里的唱腔是黄梅戏,不是越剧、沪剧。这个唱腔有点像经典黄梅戏《天仙配》。
11.祝英台是一个非常有主意的女生,读书不是为功名,而是兴趣。这个兴趣很特别,在那个时代更特别。
12.梁祝是一个兄弟变青梅的故事。
13.别后初见,梁祝交换信息后,双方都伤心欲绝,因为这时是双方对感情最上头的时候。
14.读书貌似为功名,实际梁祝都不遵守儒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换言之,他们并不完全相信所读的书。
15.楼台相见,梁山伯先悲愤质问祝英台,后得知祝英台亦心碎,才原谅祝英台,又自己吐血。两人中,祝英台先认清现实,劝梁珍重,最后两人悲切诀别。
16.梁山伯竟一直没找祝英台父亲求亲,亦未想其他办法,只是伤心躺在床上。
17.梁山伯在客栈一直说气话,没有行动,最后才给祝英台写信诉衷情。
18.梁山伯身体不好,伤心而去。自始至终,行动寥寥,没有认清形势。
19.马家若知祝英台心有所属,必定退婚。马家被祝英台比作虎狼,冤枉。
20. 梁祝为爱而死,感天动地,奖励居然是死同穴,然后化作一双蝴蝶翩跹飞舞。这算不算自我感动或者是意淫?
21.梁祝之情感人之处在于,其情坚,为情而死。但这段感情,至多三四年时间,而且是18岁成年前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梁祝初见时,祝16岁,梁17岁,读书三年后,祝19岁,梁20岁。放在现在,就是高中恋爱三年。
22.梁祝给后人的影响是,其情坚,为爱情奋不顾身,为爱情至死不渝,为爱情放弃一切。但负面影响是,只有为情而死,才可证明其情坚。
23. 梁祝是青春期爱恋,是少年之爱,歌咏的是少年爱,是青春之歌,而非成年人爱情。
24.梁祝只告诉我们爱情,没有告诉我们怎么追求爱情,怎么保鲜爱情,怎么守护爱情,怎么在漫长岁月中相守。说到底,这是少年之爱,始于荷尔蒙,而非成熟的爱。成年人看,是回忆,是怀想,是叹息。
25.梁祝投射的是人们对美好感情的追求和向往,与所爱之人相知相守,生死相依。
26.若梁山伯一直好好的,没有生病,没有伤心而去,那么梁山伯、祝英台会一直痛苦下去,无休无止,甚至因为梁山伯的懦弱和犹豫,会毁掉祝英台的声名、家族和婚姻。
27.若梁祝没有其他人阻拦,顺利在一起,或许祝英台会变成崔莺莺,苦等梁山伯中举,最后是美满团圆还是怨偶生恨,未知。
28.梁祝跻身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列,故事本身更是失意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