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作,通常是指造诣突出的作品,可以是文章,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影视剧作品,当然一切与众不同的人类思想手工的产出甚至是自然产出都可以称得上是杰作。二手杰作,意味深长。
二手杰作可以称得上及格的荒诞喜剧电影,作为喜剧电影,电影中的一些小巧合和安排是十分出人意料的,这些设计可以称得上“幽默”二字,比如说:保安和校长一样的口音,这算是翻了一个好包袱;在请嘉宾时候的停顿也让人会心一笑,如今不是挠痒痒膈应人笑的喜剧作品都值得一张电影票。
讽刺电影,讽刺的内容至关重要,讽刺的程度和深度同样重要,《二手杰作》这部电影改编来自于罗宾 威廉姆斯主演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改编后的电影只保留了父亲为了保存儿子的一点儿颜面编造了遗书和以儿子的名义发表自己作品这一主线内容。
本土化后好像是讽刺了主角好大喜共功,借用自己儿子的名声(受到同学霸凌跳楼自杀,实际上是偷拍女同学失足坠楼)发表自己被积压十数年的库存文学作品,和作品好不好无所谓炒作最重要这种社会现象。但是,这在中国文坛很容易被指向一位著名作家。如果讽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这种讽刺就很成功,如果是单一指向某个人那这种讽刺就显得有些小肚鸡肠。
《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是一部标准的美国电影,在中国影迷眼中难免显得无趣,我们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很少,二手杰作在本土化上的改编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还是显得脱离了现实生活。
电影里明确出现了时间(2011年,离婚协议在2011年就拟好了),但整部电影的时间风格更像是在讲述九十年代的故事,与现实时间明显脱轨,2011年以后,各学校应该布满了摄像头,“儿子”的失足自杀行为不会没有“目击者”,如果这部电影的背景时间前移到九十年代,那么时间线上会更加可信。
其次,马寅波是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他妻子在银行有稳定的工作,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虽然陷入了中年危机,也有“凤凰男”的嫌疑,可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家庭生活也属于稳定型的按部就班型的普通日子,没有过度的忧患也不会有过度的幸福,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妻子并没有干预丈夫的追梦行为,反而通情达理,工作也顺风顺水,除了儿子的学习成绩低于平均水平以外好像没有过多的压力会导致男主角(马寅波)表现出来的心里极度不平衡,这是电影逻辑上的一点小瑕疵。
在普通家庭里,尤其是父亲是老师这种背景的家庭里,电影中儿子表现出来的(猥琐行为)显得格外不合理,当然也存在这种“基因突变”的现象,可电影中儿子的行为已经超出了“玩笑”和“调皮”这一范畴了,母亲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是“人间清醒”形象,在得知儿子的行为后不想着严加管理而是让孩子“做自己”也是让人费解的行为。当然,一部影视作品不可能真的影响观众的“三观问题”。
电影的高光时刻我个人感觉是在男主角马寅波劝阻言情小说女作家跳楼那一段,话剧风格的表演风格恰恰显示了马寅波是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拔高了的声调和有所调整的话剧腔有效地提升了观众情绪波动,但是接电话部分却落入俗套,缺少一些戏剧性,毕竟责怪的电话我们已经接过太多了。
至于结尾马寅波跳楼死没死,我个人觉得无关紧要,死了没死都可以是下一波炒作的起因,没有进行下一波炒作的预热对于讽刺来说是一种遗憾。
当然,荒诞喜剧嘛,不合常理也是合理现象,幽默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