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爸爸替儿子写遗书又出书,阴差阳错让受人唾弃的儿子变成众人仰慕的文学天才,为了圆谎又引发一系列抓马事件的电影。
马寅波,50岁,高中语文老师,一生热爱写作,投稿小三十年从未成功出版。文字生涯郁郁不得志,教学生涯也无所成就,一上课底下同学就睡觉,站着吃早餐都没学生给他让座,在哪儿都得不到尊重,连挚爱的书桌都被摆在阳台,没有独立书房,没有家庭地位。
马墨,马寅波的儿子,成绩差反应迟钝,甚至被老师要求带去做智商检测。不爱读书爱耍流氓,经常偷拍女同学,因为爬墙偷拍心仪女生而坠楼成为植物人。
没想到马墨的坠楼,成了父子俩人生的转折。
由于好面子,马寅波不想让同学老师知道自己儿子是因为偷拍女同学而坠楼的,于是想法子伪造马墨因为校园霸凌自杀。他替儿子写了一份遗书,交给班主任看。结果班主任发现这遗书文学素养极高,不像是平时的马墨写的。
马寅波找的借口是:儿子平时就爱写作,只不过不想展露给他人看。
这个借口居然说服了大家,同学老师纷纷来到马墨的病房道歉,忏悔自己曾经对马墨的取笑与偏见,并震惊于他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还提出想拜读马墨平日里写的文章。
为了让大家信服,马寅波回家翻出自己堆积如山的陈年稿子,第二天全校师生纷纷传阅赞叹,惊动了外界。
这样一来,许许多多的节目和出版社找上门来专访和签约,马墨“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少年的你去哪儿》,豆瓣评分直接飙上9.3,销量直冲一百万册。
借着儿子名义走上人生巅峰的马寅波,揣着支票乐不可支,甚至答应了要继续找出“马墨”的余稿,出版续集《归来仍是少年》。
然而,马墨在这个节骨眼复苏了意识,马寅波和他坦白了,并提出让他无论如何也要演下去。妈妈不乐意了,她不想让儿子一辈子圆谎,于是联系记者直播,让儿子对着镜头说出自己决定封笔。
马寅波气炸了,为此夫妻俩大闹了一场,最终签订了离婚协议。
因为妻子那句“有本事你以自己的名义出书啊!”马寅波开始联系出版社,但是离开了自杀少年马墨的名头,根本没有出版社愿意给他出版。于是他自费出版,自费买书,雇人刷数据冲上榜单,却被警察发现了扰乱市场秩序而进局教育。
花重金自费举办的签售会,却比不过写玛丽苏小说的杰西卡。明明文笔和《少年的你去哪儿》一样,《归来仍是少年》却无人问津。马寅波联系记者,冲进学校拉着儿子解释真相,却没有一个人信。所有人都觉得马寅波是想出书想疯了,把儿子的书说成是自己写的,再加上保安放出了马寅波圆谎的那段录音,师生都开始嘲讽他斯文扫地。
万念俱灰的马寅波想着自杀,来到天台,却发现杰西卡也在那儿。她不是刚举办了签售会春风得意吗?为什么却哭着要跳楼?原来出版社为了热度,把杰西卡之前做陪酒的事全曝光给了媒体,她现在颜面扫地被所有人唾弃,因此不想活。
马寅波费劲把她拽下楼,拿着粉笔在天台的黑板上写下“人生”、“虚荣”、“清醒”几个词,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一堆。在这场“天台教育”中,杰西卡的情绪得到了安抚,马寅波自己也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与自己和解呢?”
两个人搀扶着下了楼,这时,杰西卡爸爸的一通电话正好打过来。电话里,爸爸破口大骂女儿伤风败俗让全村人都知道她陪酒。刚平静下来的杰西卡又发了疯似的狂冲向天台,马寅波奋力拽下他,自己却坠楼了。
在坠楼的几秒里,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笑着回忆那些埋头写稿不被看好的片段,回忆那些因为一个谎言走上人生巅峰的片段。
所幸,结果只是骨折。躺在病房里的那个人成了马寅波,门外许许多多人等着采访他,学校说会给他留特级教师的名额,出版社说会给他出书。但此时此刻,马寅波只是对着妻子和儿子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他要回的地方,不是镁光灯照耀的领奖台,不是众星捧月的采访室,而是家,那个他一直以来笔耕不辍,不为虚荣只为文字梦的地方。
全片笑中带泪,苦中带辣,揭露的是出版社“文学已死,流量至上”的现象,同时呼吁大家“人生不要虚荣,要清醒地认知,哪怕遭遇怀才不遇,也要学会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