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的颁奖台典礼上,还没等颁奖人结束颁奖词,领奖者就迫不及待跑上台,抑制不住喜悦的要开始发表获奖演说。
突然,话筒的掉落打断了获奖人,反复掉落不仅使气氛略显尴尬,似乎也在预示着什么…
故事的序幕就此拉开 ……
马寅波一个对文学有追求,有热爱的语文老师。年近五十,不被认可的才华,被排挤的职场位置,留级的儿子,力不从心的夫妻关系…直到一天儿子马磨的意外坠楼将这一切彻底打破……
马寅波因想帮儿子摆脱流氓的名声而伪造遗书。阴差阳错,马寅波借着儿子的名义出版了自己一直被退稿的书,并且大卖。待到儿子醒来,一切似乎又要回到原点。马寅波不肯妥协,他做出种种出格举动…直到最后,他在黑板上写下人生,虚荣,认知。
至此,他放下了执着,回归自我。
对电影的解读有种种,但大多对结尾那一段梦幻的彩蛋持否定态度,认为拉低了整个故事的现实讽刺性。但我觉得这样的结尾也别有一番深意…
书,是同样的内容。出自一个书卷气十足的老师之手无人问津,但出自一个叛逆自杀的少年便备受追捧。你要说书的内容朝成幕遍,那肯定不可能。但你要说一无是处,也不见得。所以,只能说“普通”。
因为普通,所以之前屡次三番被出版社拒绝,但也因为普通,换成马磨也有出版的可能。但马寅波理解错了。他自命不凡,认为是社会的问题,才导致自己的才华被埋没。
他不服气,誓要与这社会争个明白。他开始偏激,一步一步变得无法收手。直到在他自己举办的发布会即将开始时,在屋内,他微微仰头,目光注视窗外,红色的灯光打在他的脸上,似乎在宣告他的宿命。最后,他失败了,用打火机点燃了书,烧在书上的熊熊火焰证明着他的失败
当火焰被用灭火器喷灭时,也象征着他心已死。
他绝望走向天台,想用死亡结束一切。但在天台遇到了在酒厅的女孩,女孩也因流言承受不住,选择死亡。他劝说对方,也是在说服自己。红色的光若隐若现的打在马寅波写的认知上,也意味着对自己清醒的认知此刻在马寅波心里形成。他不再受困于别人的眼光,选择了放过自己。
最后,他释怀了,他放下了自命不凡的执着,接受了真正的自己。
其实
马寅波不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真实写照么。小时候,我们总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爱看逆天改命的英雄主角,因为我们相信那就是长大的我们,我们无视一切,因为我们年轻,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
等到长大,被生活折磨,被社会毒打,但我们不甘平庸,不愿低头。我们执着,固执的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
直到最后,在一次次失败的洗礼中我们慢慢意识到,好像我们和自己想象中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只是普通人。没有超群的智慧,惊人的体力或者大无畏的精神。甚至,脾气秉性在岁月漫长的摧残中也逐渐变得奇怪。我们自私,胆小,贪婪,只是书中的路人甲,和书中一样过着乏味平淡又有点小坎坷的生活。
于是,我们开始找借口,我们抱怨不断,因为那会让我们心理好受一点。我们开始变得执着,偏激,开始对一切抱有敌意。然而这些只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放过自己呢,承认自己的普通呢。
我们不会经历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甚至可能一直被生活压着,但这又如何呢?
生活,不都是生出来,活下去吗?
就像电影中借用里尔克的话一样,“哪有什么胜利,挺住意味着一切!”
平凡不代表失败,碌碌无为又能如何,挺住,才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