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业发展到今时今日,通过其暴富的行为在噱头行列里已经不算稀奇。于是,当《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采用答题形式出现,将小丫换成中年胡子男,主角一步步挑战问题,势如破竹逼近胜利时,你一点都不意外。
 你意外的是,这电影里以这个节目为出发点,所展开的那一幅异国画卷。它谈不上风情,但在鼓捣出《猜火车》的丹尼•博伊尔那里,却现实无比。种族暴力、社会问题、生存状况、包括宿命论,都真实无比。
于是,这故事里的节目令人开心,现实却惨烈惊心。真相是,这本社会辞典甚至令我们伤心。

生活在印度孟买的杰玛与舍利姆是兄弟,自小结识女孩拉提卡一起浪迹天涯,三人演绎了一幕现代火枪手故事。其实,这影片的结构很值得商榷,前半部影片,可以单独被割裂为三部分:他们分别是警局审讯,冷酷现实和答题回放。三部分结合后,不仅构成可逼近最后一关的可能,而且再现了杰玛和舍利姆兄弟的成长史。而后半部分,答题现场的最后一关,就很显得格局偏窄,直面兜转后的主角爱情故事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对于前半部分,那近乎《上帝之城》般的抽格影像,躁动孩童,异域音乐,以及冷酷现实感到意外,以致产生惊艳之感,并且赞誉有加。但是对于后半部分杰玛成功的一夜暴富,与拉提卡的爱情圆满不以为然。

 前者冷酷,冷酷的影像就是一部现实画卷。前所未见,手法不俗,所以赞许。后者温情,那温情就是导演的心中光明仅存,涉及到妥协与宿命,俗套却都可以被接受。因为这电影已经尘埃落定。

前半部分的“好”是如下部分构成的:叙事是以节目中的答题为“轴”进行延伸,而现实中的审讯将轴上的“节点”也即是问题单独提炼。而答案呢?在“节点”展开后,稍显冷酷的杰玛现实回忆里。
 三部分风格各自不一,但很显然,节目现场中,热闹的欢呼和主持人的欲说还休所带来的躁动虚假,与审讯时的残忍强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杰玛的恍惚间,定有隐情。于是,第一个回忆故事里,那个跳进粪池的男孩,疯狂的向人群高举着银幕明星的照片奔跑时,银幕下的你,在惊愕、大笑,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时候,故事就已经开始了新的历程。
 在前八个问题里,一副清晰的异国小人物成长史被带出了。面对明星的到来,杰玛为给照片签名纵身一跃,而舍利姆之后却将照片换做金钱。与其说第一个小故事很有趣,倒不如说很具有预示的作用。国人的“三岁看到老”,在印度的大眼睛男孩那里,依旧适用。杰玛的“舍命般执着”与舍利姆的“唯金钱论”都在预示着他们各自的未来和人生轨迹。有人说结尾的字幕提示,这是印度人民坚信的宿命论结果。但问题是:“何为宿命”?命运在我们的认知里,的确有着不能更改,无法抗拒的味道。但兄弟两个天性中的坚定与拜金,很显然是无法改变的起点,他们像是割裂你皮肤的疤痕,永远无法恢复和改写。
 那么,无法改写,却自己亲手促成,加之天性使然的后天结果,想来才是命运。这就不再是你的必然遭遇了。你的必然,由起点时的方向是否发生,由后天的付出也即沿着起点的力道,去决定遭遇这“必然”的早与晚。
 而第二个问题显然说明了一点,杰玛的一切都来自世俗的积累。书本对他无用,因为书本和教育和他无关。这种成长上的“知识无用”加“书本无关”其实是一种现实无奈。观者从此刻其实应该知晓一点:杰玛的一切是万花筒的社会辞典。他经历的种种人间故事,不会在那个虚情假意的躁动节目现场里找到答案。答案,只在强硬的闻讯后,被揭开的现实残忍里。
 种族冲突在第三个问题里被放大了。兄弟失去母亲,遇到拉提卡。火枪手们开始浪迹。这个段落的追逐戏很揪心,但却不似商业味道浓厚的动作片般的花样百出。而大雨中的小拉提卡显然表演上很到位,蹲在地上的写画,自然且无助。与屋中兄弟二人的表现对比的同时,也让三个小演员的精湛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紧随其后的第四个关于印度歌曲《DarshanDoGhanshyam》作词者的问题里,失去庇护独自闯荡的火枪手们,要面对的一切就很触目惊心了。
 从这里开始,也出现了一个悖论。在片头问题里:有四个答案可供选择,去诠释弟弟杰玛取得的一切的原因:A作弊B运气好C他是天才D命运(又译命中注定)。影片的结尾给出了贯穿全片的答案:是D,命运。
 如果杰玛的命运是自己掌握的,且已说过他的一切比之哥哥舍利姆来得更水到渠成。因为善良执着,起点正确,方向无碍。但是演绎到了这里,当哥哥从乞讨团伙手中,第一次拯救弟弟时。当之后在第六个问题“左轮手枪的发明者故事”,哥哥干掉乞讨团伙首领二次拯救时,杰玛的命运显然就成了被拯救的,而非依靠单纯个人努力的结果。等到结尾第九个问题,哥哥跳进装满钞票的浴缸,再次解决孟买另一个老大(哥哥是杀手无疑了,强赞一个)成就弟弟爱情的时候。甚至当之前在火车上,他们从高处坠下,毫发无伤滚到泰姬陵变身山寨导游的时候,从这一切可以得知,所谓逻辑在这个故事里是行不通的。
 因为舍利姆的一切表面上是杰玛的反证,但是反证不靠双重否定成就,却佐证正确答案成功,反而直接成为了正确答案的组成部分和必然的先决条件时,显然什么命运和命中注定都是胡扯了。这故事就只能是“故事”。它是风俗画卷和异域生存辞典,它是电影,它更是戏说无疑了。
 你在这里,无法跟这不严密的逻辑和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较真了,这是电影的一大遗憾。它看似高明的给出一个圆,带着你去跑,跑过一圈之后却发现:这圆是椭圆。
 但是,当男孩杰玛回到孟买,去寻找拉提卡开始。故事便有了另一丝味道了,因为爱情,因为青梅竹马的一切。
故事里的杰玛与拉提卡后半程爱情赛跑,让故事狗血,却“好看”了起来。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这样的,“贫民窟”也即前半部分。那种冷酷,残忍,现实,统统送给研究电影的人看。后半部分的“百万富翁”,那种爱情纠葛、生离死别、一夜暴富、大团圆和宝莱坞歌舞,给所有只是在看电影的人看。
前者最惊心怵目的细节,是地下通道的那个失明男孩,在杰玛面前脱口而出本杰明•富兰克林时,那种无奈感的冰冷放大。在“雾气”森森的通道里,现实冷得像一把刀子。后者最温馨感人的细节,是火车站里,伴着一直喧嚣着的配乐中,那首与众不同的《Latika'sTheme》所哼唱的女声悠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温暖无限的“拉提卡”笑容。
这笑容的闪回,出现了多次,但是,当结尾的杰玛穿越铁道,缓缓走到她的身边时,故事的椭圆已经差不多了。别奢望也别不满了,你激动,探究逻辑?不爽?感动?随便!故事只是故事。
 孟买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哥俩在城市上空俯瞰过一切,而城市这东西旧的去了新的拔地而起再变成旧的;孩子总会长大,管他是晃动的,浮躁的,对的,错的,世上不缺上帝之城,哪里都是上帝之城;爱情呢?当在摩罗神的弓与箭问题伴着回忆的棍棒到来时,拉提卡随着两个男孩开始跑走,就已经注定了一切。
杰玛的两千万说到底是意外的,导演没有野心抑或顺应大众?舍利姆的死是可悲的,但是在弟弟那里,兄弟是一生的事情,成就幸福时,那血浓于水了。拉提卡是幸福的,有人为她的刀疤故事倒回到起点,用一个吻做鉴证。这本异国伤心辞典缓缓合上,舞台的灯光熄灭,故事完结。想来,他们任何一个人,没有后悔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

又名:一百万零一夜(港) / 贫民百万富翁(台) / 贫民富翁 / 山寨富翁 / 阳光小阿三(豆友译名)

上映日期:2009-03-26(中国大陆) / 2008-08-30(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09-01-09(英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戴夫·帕特尔 沙鲁巴·舒克拉 亚尼·卡普尔 拉詹德拉纳斯·祖 

导演:丹尼·博伊尔 洛芙琳·坦丹 编剧:西蒙·比尤弗伊 Simon Beaufoy/维卡斯·史瓦卢普 Vikas Swarup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