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印度孟买的杰玛与舍利姆是兄弟,自小结识女孩拉提卡一起浪迹天涯,三人演绎了一幕现代火枪手故事。其实,这影片的结构很值得商榷,前半部影片,可以单独被割裂为三部分:他们分别是警局审讯,冷酷现实和答题回放。三部分结合后,不仅构成可逼近最后一关的可能,而且再现了杰玛和舍利姆兄弟的成长史。而后半部分,答题现场的最后一关,就很显得格局偏窄,直面兜转后的主角爱情故事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对于前半部分,那近乎《上帝之城》般的抽格影像,躁动孩童,异域音乐,以及冷酷现实感到意外,以致产生惊艳之感,并且赞誉有加。但是对于后半部分杰玛成功的一夜暴富,与拉提卡的爱情圆满不以为然。
  前者冷酷,冷酷的影像就是一部现实画卷。前所未见,手法不俗,所以赞许。后者温情,那温情就是导演的心中光明仅存,涉及到妥协与宿命,俗套却都可以被接受。因为这电影已经尘埃落定。
  前半部分的“好”是如下部分构成的:叙事是以节目中的答题为“轴”进行延伸,而现实中的审讯将轴上的“节点”也即是问题单独提炼。而答案呢?在“节点”展开后,稍显冷酷的杰玛现实回忆里。
  三部分风格各自不一,但很显然,节目现场中,热闹的欢呼和主持人的欲说还休所带来的躁动虚假,与审讯时的残忍强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杰玛的恍惚间,定有隐情。于是,第一个回忆故事里,那个跳进粪池的男孩,疯狂的向人群高举着银幕明星的照片奔跑时,银幕下的你,在惊愕、大笑,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时候,故事就已经开始了新的历程。  在前八个问题里,一副清晰的异国小人物成长史被带出了。面对明星的到来,杰玛为给照片签名纵身一跃,而舍利姆之后却将照片换做金钱。与其说第一个小故事很有趣,倒不如说很具有预示的作用。国人的“三岁看到老”,在印度的大眼睛男孩那里,依旧适用。杰玛的“舍命般执着”与舍利姆的“唯金钱论”都在预示着他们各自的未来和人生轨迹。有人说结尾的字幕提示,这是印度人民坚信的宿命论结果。但问题是:“何为宿命”?命运在我们的认知里,的确有着不能更改,无法抗拒的味道。但兄弟两个天性中的坚定与拜金,很显然是无法改变的起点,他们像是割裂你皮肤的疤痕,永远无法恢复和改写。
  那么,无法改写,却自己亲手促成,加之天性使然的后天结果,想来才是命运。这就不再是你的必然遭遇了。你的必然,由起点时的方向是否发生,由后天的付出也即沿着起点的力道,去决定遭遇这“必然”的早与晚。
而第二个问题显然说明了一点,杰玛的一切都来自世俗的积累。书本对他无用,因为书本和教育和他无关。这种成长上的“知识无用”加“书本无关”其实是一种现实无奈。观者从此刻其实应该知晓一点:杰玛的一切是万花筒的社会辞典。他经历的种种人间故事,不会在那个虚情假意的躁动节目现场里找到答案。答案,只在强硬的闻讯后,被揭开的现实残忍里。
 种族冲突在第三个问题里被放大了。兄弟失去母亲,遇到拉提卡。火枪手们开始浪迹。这个段落的追逐戏很揪心,但却不似商业味道浓厚的动作片般的花样百出。而大雨中的小拉提卡显然表演上很到位,蹲在地上的写画,自然且无助。与屋中兄弟二人的表现对比的同时,也让三个小演员的精湛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紧随其后的第四个关于印度歌曲《DarshanDoGhanshyam》作词者的问题里,失去庇护独自闯荡的火枪手们,要面对的一切就很触目惊心了。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

又名:一百万零一夜(港) / 贫民百万富翁(台) / 贫民富翁 / 山寨富翁 / 阳光小阿三(豆友译名)

上映日期:2009-03-26(中国大陆) / 2008-08-30(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09-01-09(英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戴夫·帕特尔 沙鲁巴·舒克拉 亚尼·卡普尔 拉詹德拉纳斯·祖 

导演:丹尼·博伊尔 洛芙琳·坦丹 编剧:西蒙·比尤弗伊 Simon Beaufoy/维卡斯·史瓦卢普 Vikas Swarup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