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和五星之间反复横跳。它有可圈可点的女权主义表达,但其中的两个主题——权力与权利——在剧本的设置上没有流畅地衔接起来,导致我需要在电影的文本之外寻找其逻辑连接点,电影内部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裂。
前90%展现的是权力,也是这一部分让我觉得值得五星。它以敏锐直白得近乎可爱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性别压迫是如何渗入了生活的每个毛孔,如何被有意识无意识地再生产,女性如何反抗又如何顺从;喜剧和歌舞形式的加入并未消解这一议题的严肃性,却减轻了观众的沉重感和拍摄她人苦难时难以避免的俯视感。正是这部分决定了结局必然不是女主和另一个男人私奔,毕竟进入婚姻/其他形式的性缘关系后紧接着就是自我决定权的让渡,这不是“擦亮眼找个好男人”的个体问题,是整个结构的问题:施害者和受害者是被批量生产的,只是具体规格略有不同。电影也通过多对妻夫/情侣关系的相互照应清楚表达了这一点。
后10%的投票,是在说权利,非常具体的政治权利,而断裂之处也正在于此:以家庭影射政治能否成立?换句话说,即使在现实中公领域和私领域有着密切联系,但在电影里,这种联系是否被有效地表现出来了?还是说,这种联系只能通过想象性的、推测性的、故事续写式的阐释来补足?
让我们回到影片中女性面临的主要困境:家庭暴力;几乎丧失经济自主权;被剥夺受教育权;生活中其他的琐碎歧视,如不能用电梯、不被允许表达意见等等。这些情况是父权社会所共通的,并不是(影片也没有说是)特定政治制度(如意大利的君主制)所特有的。1946年意大利女性拥有了选举权,89%的妇女都参加了那一年的全民公投,且投票结果真实地改变了历史,意大利女性第一次在政治上站在了和男性平等的位置(至少名义上如此),这当然是重大进步。但此事对女主角的影响却着墨甚少,甚至大部分时候政治元素都作为时代的背景音而存在,我们几乎看不到选举权和制度变革对个体来说具体意味着什么。只有很短的象征性镜头:她面对丈夫由闪躲转为直视,围绕她身边的是人群无声的支持。至于回家后如何,只能以政治历史的一般逻辑来进行乐观推测:或许她以后可以......
因此,当影片在那一刻结束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疑惑,像一块小石头突然落进齿轮,卡在那里——它并没有说清(哪怕是暗示)公民权利的行使将如何导向女性困境的解决(哪怕是缓解),更没有展示权力的天平是如何因此转变了倾斜方向的。它只呈现了平等选举权这一斗争的结果,而没有呈现斗争过程,更没有呈现一整套父权制意识形态发生动摇的过程——甚至女主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而开始关心政治都没有一点铺陈。对比而言,影片中关于女性受教育权支线就非常完整,女主对女儿的婚姻从鼓励到阻断,试图以教育来打破悲剧的闭环,其中的心态转变都有对应的镜头表现。既然片名是《还有明天》,如果不告诉我一切是怎么变好的,我凭什么相信明天会变好?
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另外的历史陈述/历史影像来弥补这种断裂,用字幕告诉观众: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妇女既不能受大学教育也不能参与政治,自意大利共和国诞生以来,女性一步步在法律上争取到了包括平等就业、受教育等权利。虽然看起来像在宣传主旋律,但至少表达上是完整的。
苛刻地说,所谓“历史的螺旋式上升”,作为女权主义的表达已经不够有力了。我们需要看到那些与明白书写的历史/法律比起来更为隐蔽的东西,需要对非理性的、嵌刻在语言和行为逻辑底层的、情感和经验的领域进行更为细致的解剖;在白纸黑字的、名义上的、宏观上的平等一步步实现以后,微观的权力等待着更多的解构。
又名:明天还有梦(港) / 我们还有明天(台) / There’s Still Tomorrow
上映日期:2025-03-08(中国大陆)/2023-10-26(意大利)片长:118分钟
主演:宝拉·柯特莱西 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 罗马纳·马乔拉·韦尔
导演:宝拉·柯特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