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EN——世界上最伟大的几个乐队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们乐队写出的金曲实在是太多了,而主唱Freddy 本人的一生又和他的歌一样过于戏剧性和辉煌。所以要为这支乐队做一个传记片是很难的。和其他的讲述“学者”“画家”等的人物传记不同,《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难点更多的是在讲好一个乐队成长故事的同时将他们所作的歌曲自然的、恰当的融入电影,以达到介绍和回顾的作用。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混音和最佳音效剪辑两项声音大奖。影片以皇后乐队的 LiveAid 演唱会为开篇,闪回到Freddy 加入SMILE 的前夕,结尾再次回到 Live Aid 演唱会现场,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巧妙的配乐选取
该片的配乐全部使用的都是Queen自己的歌。乐队成长中的每个阶段、人物状态又能和某首他们的歌曲的旋律、歌词相对应。例如影片开头的Aid演唱会倒叙,《somebody to love》里的bridge “somebody to love “的几次重复和鼓点,刚好对应着Freddy 上场前的几次升格纵跳,突出紧张激动兴奋的心情,鼓点像是心脏在跳动,拨开通往舞台的帘子后,观众欢呼的环境音消失,黑场,只留下一声“somebody to love”,点明整个电影的主旨,Freddy一生都在热烈的表达爱,追求爱。 这首歌也同时为之后演出的宏大热烈铺陈,紧接着直接切到履带的传送声,回到现实。
影片中部,女友在和Freddy 看电视,电视机播放的是成名后Freddy的演唱会上全场歌迷合唱《love of my life 》,唯独Freddy 本人没有开口。暗示着Freddy 本人已经开始怀疑曾经对于爱情的誓言,全场都在唱给他女友,只有他没有。紧接着女友开始把话题转向和Freddy分手时电视里传出歌词“don’t take it away from me”对应着Freddy内心深处对女友的恋恋不舍,他是真的爱她的,只不过这份爱不是爱情而是亲情。下一句歌词“but you don’t know what means to me ”又对应着Freddy个人对性取向的矛盾,和女友对他的重大意义。对话结束,电视机里传出歌迷的欢呼声,对应着Freddy 女友的离场,以动衬静,加重了落寞感。再多人的欢呼都是被“电视机”隔绝的,而真正在乎的女友只留下了一声关门声。乐迷的嘈杂声虚而关门声只有一声特别实。重重打在Freddy身上。虚实区分着Freddy真正在乎着的人。
和大卫鲍伊合作的《Under pressure》作为Freddy 和男友决裂时候的配乐。前奏淡入,bass 声音将死气沉沉的气氛活跃,然后在Freddy说出决裂的话之后,“pressure”声音很大,接Freddy潇洒走入雨中的背影,一切都在压力下迸发,映射了他抛开压力,和一直被纠缠的腐烂的生活。
这部电影最与众不同的是它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Live Aid演唱会的现场还原,这对演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而不同的是最后的演唱会现场所放出的声音并不是Freddy 本人的声音,而是加拿大歌手Marc Martel的声音。因为影片并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还原现场,每一声喘气都有所不同。所以让Marc后期去照着电影已经拍出来的画面去配声音更为合适。
像这种音乐台词与主题这么贴合的电影实在少见,且这些乐曲在电影中的出现时间都与实际乐曲写出的时间相近。
除了Queen音乐之外的声音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Freddy 陷入舆论风波,媒体采访时候,环境声嘈杂的人声、夸张的快门音效配上闪光灯和特写镜头,还有冒犯的问题,一条条叠加,然后同时放出。使观众代入Freddy的绝望烦躁。然后是渐进的Freddy主观视角的声音。周围环境声音耳鸣声渐大突出绝望,在所有人声失真的快门声环境声凑到一起之后声音达到顶点,突然黑屏配上电话不通的声音,女主没接电话,更突出沉寂和绝望。
在Freddy和乐队主理人谈关于歌剧和摇滚融合的时候,背景唱片机里播放的是一个传统的歌剧,然后他的声音大小包括整个的起伏和哥都是根据谈判的内容和最后高低组成的,然后到后面合作达成整个歌剧的声音变大,音调向上变的激情澎湃,突出Freddy对于此次合作很有自信和以歌剧为背景,突出《波西米亚狂想曲》在风格上的别具一格。
影片的转场大多也与声音相关。《波西米亚狂想曲》创作过程中“Galileo “的几次重复录制声音和音调都越来越高,下个镜头切到农场里公鸡打鸣的画面,两种声音因为相似被组接,形成通感。还有在同期的时候把桶放在麦克风上面的桶掉在地上的声音和Freddy躺在床上面的声音组接形成转场。
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与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连接
电影以Queen最重要的成名作《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片名,其中影片中多次出现此曲,后半段也有大量对《波西米亚狂想曲》创作背景、过程的复现。《波西米亚狂想曲》于1975年11月正式被纳入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并正式面世。当时,这首杰作的制作成本创下了众多记录,同时,乐队还推出了全球首个商业MV。随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宣传,接连四周在英国流行音乐榜单上名列榜首。而《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一首歌来说也是可以被切分为很多乐章的“人声阿卡贝拉开头——民谣摇滚——器乐独奏——歌剧插叙——硬核摇滚副歌——呼应式结尾”。此歌也与影片的结构异曲同工。有低谷有高潮有迷茫有解脱,主要展现了内心斗争从一个悲怆而但力的开场,到低徊踌躇的中段,再到慷慨激昂的结尾;整首歌曲中不同风格的部分也代表了斗争的几个主体;最终这些斗争的主体又合而为一。
如果类比古典音乐,特别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几个乐章的展开,是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虽说《波西米亚狂想曲》未必走向胜利。电影这首歌一样,不同音乐风格,不同矛盾和困难轮番登场,最后实现统一,很像是人格分裂患者从不同人格互相争斗到人格融合、走向光明的过程。电影中对其创作过程有很多重现,从开头的Freddy和女友在一起躺着时候倒着弹钢琴时无意间弹出的几个音,到后面在农场里创作出歌的副歌,到录音时候几次重复切换声道,不同的乐器上面组合不同的物件发出其他的声音的尝试。如果要说最伟大的摇滚乐是什么,我想说是《波西米亚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