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狂欢在舞台也喜欢沉寂在角落;我想要安稳于现状又想闯荡于繁华;我对待亲情友情爱情时而能理性的思索时而又逃不掉感性的羁绊……自我的矛盾困扰着我,真正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用音乐的光与影给了我启迪。
音乐真的有神奇的力量,看了这部音乐电影后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音乐喜好,说来也奇怪,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给自己贴上一些自我定义的标签“社交中内向”“没有好嗓音”“独行侠”,在大学那段时间我十分讨厌吵闹,讨厌一群人狂欢,当不少乐队兴奋地排练着各类曲目为迎接晚会时,我却更愿意坐在角落里默默弹着指弹吉他自我陶醉,岸部那些舒缓的或押尾富有节奏感的指弹乐曲中陪我度过了大学四年的日日夜夜,我从未感受到那架子鼓嘈杂的金属碰撞声、电吉他各种失真效果与宣泄感情的歌词能给我带来的乐趣。
直到毕业后在单位中越来越多的机会让我走上舞台,我忽然发现那些曾经我自己给自己订上的标签已悄然不见,我加入了单位的乐队,参加了歌手大赛,与热爱音乐伙伴讨论着鼓点节奏,第一次背上电吉他练习着那些我曾“不屑”的solo,指弹上我一个人完成的贝斯、主音、节奏、鼓点都交给了不同的乐手,这时我发现好像音乐的乐趣并没有减少,相反因为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合而为一展现出更了耀眼的光芒,站在聚光灯下的我感受着与台下观众们情绪的共鸣,这样的感觉让我无比上瘾,而对于对台下的观众来说,在震耳欲聋的摇滚乐中,带着他们短暂地逃离现实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于我来说,已是足够。
希望那些和我有共同感受人,不要再被别人或是自己贴上这样过那样的标签,多去尝试多去体验,一辈子还长,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毕竟苟延残喘的人生又怎能与去纵情燃烧相提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