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核心围绕着种族歧视。托尼作为一个老白人,原本对于黑人保有不友好的态度和看法,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以被一个黑人钢琴家谢利雇佣为巡回演出的司机。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对两者都产生了影响。
白人托尼原本对于黑人很不感冒,从最开始的厌恶使用一起用的水杯、食物不想分享到慢慢愿意分享肯德基、且接受谢利的写信帮助。但他内心深处始终保有一种对于黑人这个身份难以启口的羞耻感(可能)。以至于在最后,谢利爆发了一次,展示了自己的过往,和谢利队友餐厅对他说的话,他才真正意识到黑人的处境。所以在三次冲突中,从最开始的不惹事、到殴打警察(骂他半个黑人的言语)、再到最后餐厅经理想要出手的场景,并到最后进入黑人酒吧为他欢呼,邀请他参加圣诞派对,他已有转变。托尼在为人出事上是一个喜欢以暴制暴的人,而过程中谢利对他的影响,让他抱有自尊心的解决问题,也算是一个转变。且帮助他写信等等。
而对于谢利来说,他是一个天分很高的钢琴家,从小开始展示才华,并在白宫进行演奏,这种高身份的黑人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虽然给他带来了富裕,但同样也使得他无法融入任一阶级中:在当时大部分黑人处于底层,被白人所欺凌,且他自己其实常在高场合出入,自身也不愿意进入真正黑人生活的常态,因此他也不受黑人所待见。而对于白人来说,虽然邀请他演唱夸奖,但实际也并不真正认同他,更像是一种白人阶级展示自我文化和审美的表现,让他也很痛苦。(多次场景中表现出,邀请者当面夸奖赞美他,而实际不让他用自己家的卫生间、不让在餐厅吃饭,给他安排储物间当休息室等)。 当然最后受托尼的影响,他也开始尝试放下身段,在黑人酒吧同样快乐的演出,受大家所欢迎。他不在纠结于一定要融入白人阶级,受白人接受。他开始更坦荡的接收自己。
还有几个callback:在去演唱会的路上时被警察叫停,关闭牢笼。回来时,被警察叫停,提醒车胎漏气。开始时,其他黑人叫谢利帮忙他拒绝了,以及他路程中看劳作的黑人无动于衷的表情,到最后他愿意去黑人酒吧合作演出。其实很多地方都有对比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表达还不错,大众都能接受,是一个合家欢结局。但个人感觉其实内容表达上并不那么深刻。感觉作为一个表达种族歧视观念转变的电影,其实还是较为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