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是在初中英语课晚自习,当时没看懂,只觉得电影有什么好看的,不如做作业。五年之后,才认真看一遍。
件件小事,堆积成生活中深深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将人标签化,分门别类,让人迷失在社会的海洋中。
托尼是一位意大利移民,而移民往往会有一种皈依者狂热,为了融入美国,而让自己更“美国”。随大势,给他人贴标签,给自己贴标签。与其说是他是真心歧视,不如说是盲目跟随。别人歧视,那我也歧视好了,我就不会被歧视了。之前我也耳闻过外国的歧视的鄙视链,我也震惊了,连歧视也分三六九等?
恨一个群体很简单,确切的恨生活中亲密接触的人却不容易。托尼在公路旅行里,他确确实实认识了一位黑人朋友,而不是“黑人”这一个标签。与其把目光放在群体上,不如放在身边的每个人上。
虚无缥缈的恨战胜不了点点滴滴的爱。
里面还有一句话让我很震撼: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么我到底是谁?
五年前,我看不懂,说不出。
现在,我想说:谢利,你是你自己,在琴键上优雅飞舞,在雨夜中无助咆哮,在后座上和托尼一起吃炸鸡,这都是你。
如果问我,我是谁,我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我脑海里会浮现很多回忆,快乐的,自豪的,悲伤的,无助的……这么多的记忆和时光怎么能轻易下定义啊。所以,我是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放下歧视和标签,迈出第一步,原来很多都是无缘头的瞎想。
托尼放下了歧视,拥抱了谢利,谢利放下了执拗,走出了孤独。
有人说这部电影政治正确。确实有政治味,情节很多都能预计到,但是这部电影能把故事讲得好,不落俗套,人物饱满这是很多电影做不到的。
有空的话可以看看,还是很好看的,像是:初秋,在密林里睡着吊床,暖暖的阳光穿过缝隙,点点洒在身上的感觉。很温暖,很舒畅,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