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看《沙丘》,里面沙虫凝视杰西卡保罗母子的名场面,让我想到了勃克林(Arnold Böcklin)著名的《死之岛》(Island of the Dead),两者都凸显了背景的巍峨高耸之物与前景的渺小人影的对比,除了构图相似,其他有趣的关联(过度解读)还包括:
1、在1880年至1886年间,勃克林画了至少五个版本,和电影发行类似的是,其中也包括了不同画幅,下图1886年莱比锡的版本接近1.9:1的画幅,而1880年巴塞尔的版本是155×111cm,相当于IMAX GT的1.43:1画幅。
2、勃克林画中战立的人完全裹在一身白布中(一般认为暗示了棺材和裹尸布),而《沙丘》中逃亡的母子也全身包裹在蒸馏服(从第二部詹米的尸体处理看,也是一种裹尸),两个场景中人类都面临某种巨大、神秘的入口,死亡之可怖映衬生存之凛然,融合了象征意味和sublime美学。如果说画中的渡船象征着神话中的冥河卡戎,那么《沙丘》中二人也正是驾驶飞船“渡”过死亡沙漠,来到他们新身份/命运的入口。
3、勃克林此画在十九世纪晚期后,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受青睐的主题之一,激发大量作家、画家、音乐家的灵感(比如拉赫玛尼诺夫1909年创作的同名交响诗,达利(Salvador Dali)1932年创作的《勃克林祈祷中画的〈死岛〉》等)。此画1883年的版本后来被希特勒买下,一直挂在其居所,并于1940年后转到柏林的新总理府,实际上,希特勒不光收集了11幅勃克林的作品,甚至还打算为他建一个美术馆。如果我们认同《沙丘2》哈克南母星的段落,是对《意志的胜利》乃至Fasces美学的指涉,那么在《沙丘》尾声的这个画面,也成了我们理解人物身份的隐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