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2》上映了。一时间,各类解读铺天盖地又大同小异,我想换个角度来聊这部电影,那就是:
《沙丘》系列和《黑客帝国》到底有多像?
众所周知:《黑客帝国》有三部,而维伦纽瓦的《沙丘》也计划拍三集。
《黑客帝国》的主线故事是尼奥成为救世主,率领锡安人民反抗机械大帝的奴役。
《沙丘》的主人公保罗·厄崔迪同样是救世主,他领导弗雷曼人反抗皇帝和哈克南家族的暴政,争取自由。
你以为两部作品只是主情节相似?不,从宏观设定到人物细节的方方面面都很像。当然,《沙丘》问世于1965年,而《黑客帝国》是世纪之交的电影。谁致敬(借鉴)了谁,一目了然。
首先,从两套作品的前史谈起:
人机大战VS 巴特勒圣战
在《黑客帝国》中,人类的意识被机器囚禁在名为矩阵的虚拟世界中,而真身成了泡在培养皿里的“电池”,源源不断为机器提供能源。
然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人类是如何沦落到这一悲惨境地的?
在2003年的番外动画中,我们知晓了答案:原来在机器统治世界之前,人类曾与人工智能爆发过一场“人机大战”。那一仗,人类输了。
战争的起因是一名叫B166ER的机器仆人杀害了想要关停自己的主人,这被人类视为大逆不道的造反,于是法院判处销毁B166ER和同类型的所有机器人。
此举引发了机器人的大规模抗议,人类立即派兵镇压并杀害了众多机器人。幸存的机器人最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01”......
详细情节,还请大家去看《黑客帝国动画版》,我就不一一复述。
不过仅从以上简介中,就能看出它与《沙丘》前史中的巴特勒圣战有多像。
巴特勒圣战同样是人类与机器的对决,发生的原因同样是拥有高度智慧的人工智能杀害了人类:
一个叫巴特勒的女人被医院的AI院长人工流产后(因为她的孩子是前任“救世主”),跟丈夫拉起了反抗机器人的序幕。
战争持续了近一百年,与《黑客帝国》中机器取得最终胜利不同,人类在付出死亡数十亿的代价后获得了惨胜。
人们从这场战争中得出教训:“人是不可被取代的”。自此人工智能被禁用,科技进步也随之被锁死,这就是正片中的“沙丘世界观”为何看起来如此奇怪的原因:
明明都到了一万年之后,人类社会却退回到了几大家族各管一摊的封建时代(因为几大家族都是巴特勒圣战的功臣之后),决斗也从高科技变成了贴身肉搏(防护盾能防热武器和子弹,但“防快不防慢”。胜负的关键从科技转向人自身),而像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这样的宗教势力则趁势崛起,填补了信仰的真空从而对帝国政治施加重大影响。
比较完两部作品的前史,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主人公。
尼奥VS 保罗·厄崔迪
《黑客帝国》和《沙丘》都有一个救世主。这两个救世主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甚至连他们的出场方式都一模一样:从梦中惊醒。
尼奥刚开始被墨菲斯认定为救世主时,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你大概忘了。以下三处情节能帮你回忆下尼奥最初看起来有多“不靠谱”。
1、面对追杀进办公室的特工,墨菲斯给了尼奥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顺着窗户爬到起落架上。但恐高的尼奥竟选择束手就擒。
2、尼奥被史密斯在腹部植入了追踪器,当墨菲斯的手下想要取出它时,尼奥却想跳车逃走......幸而崔妮蒂制止了他。
3、当墨菲斯介绍完矩阵及其运行规则后,尼奥大声咆哮到:我不相信......
所以貌似怯懦又身材单薄的尼奥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只有墨菲斯坚信他是救世主,其他船员基本持观望态度。像第一部中的叛徒塞弗、第二部的锡安指挥官洛克压根就不信尼奥是什么救世主。
这和《沙丘2》保罗初到地下城时弗雷曼人对他的反应是一样的,除了斯第尔格等少数人,更多人都不相信保罗就是那个是天选之人——包括契妮。保罗自己也说:“我不是救世主,只是想加入你们和哈克南人战斗”。如果再回想《沙丘1》,我们不难发现:“天选之人”一开始对自己并没什么信心。在前往厄拉克斯之前,他向父亲雷托公爵坦诚了自己的担忧:“如果我不是厄崔迪家族的未来呢?”
结果雷托激励保罗说:“真正的领袖不是天生的。而是当使命召唤时,他会挺身而出。”
雷托公爵的意思是:对未来不应畏惧,人要勇于承担自己的命运。恰因为对命运秉持这样的态度,雷托公爵明知派自己去厄拉科斯是皇帝的阴谋,依然义无反顾地前往。他对儿子的期望和墨菲斯带尼奥见先知前说的一番肺腑之言很相似。
然而先知却告诉尼奥:你不是救世主,只能等“来生”。看过影片的观众应该还记得,先知的意思其实是:你现在还不是救世主,历经死而复生才是——这与第一部最后的情节一致:凭借崔妮蒂的深情一吻,原本被史密斯乱枪打死的尼奥重生了,停滞子弹、飞天遁地的超能力亦随之觉醒。
假死一次救世主潜能方能被激发,这一设定也来自《沙丘》:
为了获得更大的超能力,保罗冒险喝下生命之水,重生之后终于成为万众敬仰的“李桑·阿尔盖布”。
留心一个细节:是契妮将眼泪抹在保罗的嘴唇上,才令后者复活。你就说:这和崔妮蒂的一吻有多像?
两位救世主,不仅崛起之路相似,无可奈何的悲剧宿命也可互相参照:
从《黑客帝国2》中我们得知:原来救世主的作用只是为人类“保留火种”(从矩阵选择23人来重建锡安),他是设计师建造矩阵时无法解决的程序bug。在尼奥之前,已有五名救世主存在——这意味着,矩阵经历过五次重建,而所谓人类的希望之地锡安也毁灭过五次。
所以尼奥的一举一动,都在设计师的眼里。眼见机械大军兵临城下,尼奥最终通过与机械大帝谈判拯救了锡安——代价却是与病毒史密斯同归于尽。这实在谈不上什么“胜利”。
表面上看,凭借原子弹和硕大无比的沙虫,保罗在《沙丘2》中击败了帝国军队、手刃了杀父仇人哈克南并顺利登上皇位,似乎大获全胜。但其悲剧的宿命从第一部就埋下了伏笔:
家族在一夜之间团灭,自己也被放逐到遥远的沙漠星球——这和尼奥一夕之间失去作为程序员的所有,被拽入真实世界何其相似。过往的一切天塌地陷,这种打击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
保罗清楚姐妹会的真实目的:为了左右帝国的政局,她们不惜牺牲父亲和整个家族,也要逼自己走上天选之人的道路;尼奥同样洞悉了设计师和先知布下的局:救世主不过是他们对世界重新洗牌的棋子。
保罗的母亲杰西卡其实是哈克南男爵的私生女,也就是说:保罗身上竟流着最大敌人的血脉,这真是天大的讽刺。就像尼奥历尽千辛万苦见到设计师,却被告知原来自己只是程序的一部分。
在《沙丘2》中,我们只看到保罗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但千万别忘了片尾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手下:各大家族拒绝拥护您称帝。
保罗:那就带他们去天堂。
所谓的“天堂”,便是向各大家族开战。在《沙丘1》中保罗曾自言“如果自己是皇帝,只要挥挥手就能把厄拉克斯变成天堂”。如今,他居然说出这样的话。
契妮口中那个“真诚”的保罗已被欲望和权力遮住了双眼,自打第一次杀人后(第一部结尾和第二部开头出现的詹米),他的内心变得愈发残酷。
——这便是当契妮听说保罗要迎娶公主时流露出无比失望的眼神并毅然离开的原因。
在未来的第三部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剧情:
曾与保罗并肩作战的弗雷曼人,成了新皇帝的狂热信徒,并以他之名发动圣战。战火延烧到宇宙的各个角落,无数文明被摧毁、无数生命被消灭——这恰恰是保罗一直以来预见到并极力避免的最可怕的未来。
所以《沙丘2》并非什么“复仇爽文”,而是一出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悲剧。正如《黑客帝国2》中霍曼议员讲的那样:“赐予生命的力量,也能夺走生命”。
在此不妨补充下保罗的结局:
无休无止的杀戮,让保罗的内心愈发疲惫和空洞,他开始怀疑当初“革命”的正义性,伴随深深的自我厌恶,保罗逐渐陷入癫狂:在一次战斗中他双目失明(尼奥在《黑客帝国3》中也瞎了),之后放弃了王位,将自己放逐到沙漠中。
最后,他死在妹妹阿丽亚的手里,因为此时的妹妹,已经被哈克南的邪恶人格控制(影片中怀孕的杰西卡喝下生命之水,腹中的胎儿因此变得全知全能)。等于说:哈克南男爵复仇成功。
好一个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又让人想起《黑客帝国》中先知的那句话“万物有始必有终”。
先知VS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
在《黑客帝国》中,先知预言了救世主的存在。
而杰瑟里特姐妹会不仅相信救世主的存在,它成立的目的,就是生育出未来的救世主。
这个救世主将是整个宇宙的领导者,能打通时间和空间,知晓过去并预见未来。就问你:这和先知对尼奥能力的描述有何不同?
姐妹会在巴特勒圣战后兴起,她们能通过“音言”操控人的行为。同样,先知在矩阵中的话也是一言九鼎。
在《黑客帝国2》的结尾,设计师将自己比作矩阵的父亲、先知比作矩阵的母亲——也就是说整个矩阵,都是设计师和先知一手操办的。设计师依据理性来打造矩阵,而先知是一种直觉程序,目的是观察人类的心理。
那杰瑟里特姐妹会培育救世主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她们自己。
“我们不依靠希望,靠谋划”——为了这件事,她们已经运筹帷幄了上万年之久。弗雷曼人之所以相信救世主的存在,就跟姐妹会早早散布这一预言有关。只不过姐妹会也没想到,这个救世主真是保罗。哈克南的侄子菲德-罗萨,也是救世主的“备份”。
结果保罗打败了菲德-罗萨,那一声“闭嘴”,将圣母海伦吓得瘫倒。这说明保罗不再甘心受姐妹会的摆布。
姐妹会就是这个帝国的先知,区别仅在于:《黑客帝国》的先知只有一个,而姐妹会人数众多且等级森严。
崔妮蒂VS契妮
作为救世主,尼奥和保罗都有预见未来的能力。而且,他们都害怕梦中的场景成真。
尼奥曾预见过崔妮蒂的死亡。保罗也看到了契妮因难产而死。在《黑客帝国2》中,崔妮蒂虽如尼奥预感的那样死去,却被拥有超能力的他救活(因为崔妮蒂只是在矩阵中死亡)。可契妮在留给保罗一对双胞胎儿女后真的去世了。
不过倘再联系《黑客帝国3》,崔妮蒂最终还是和契妮一样,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
当然契妮这个角色相较原著改动不少:她成了弗雷曼人中最不盲从的一位。当众人都对死而复生的“李桑·阿尔盖布”顶礼膜拜时,唯一没下跪的人就是契妮。结尾她黯然神伤地骑着沙虫绝尘而去,所以我不知道这个人物会不会是书中的结局。
另值一提的是,在《沙丘2》的前半部分,保罗和契妮的爱情占了很大的篇幅。这又和《黑客帝国2》谜之相似:在“锡安狂欢夜”那场戏中,尼奥和崔妮蒂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情侣。
墨菲斯VS哥尼·哈莱克、斯第尔格
《黑客帝国》中的墨菲斯一角,可以对标《沙丘》中的两个角色:哥尼·哈莱克和斯第尔格。
墨菲斯和哥尼(灭霸)都是主人公的良师益友。哥尼训练保罗近身格斗术,墨菲斯也在“模拟训练程序”中充当尼奥的武术老师。
哥尼在哈克南人的突袭中幸存下来,之后和弗雷曼人一道做起了香料走私的生意。这像不像墨菲斯能自由穿梭于矩阵和锡安,在特工眼皮子底下干尽“违法之事”?
当然,墨菲斯没有哥尼那样多才多艺。哥尼酷爱吟游和喝酒,在《沙丘2》中,我们还看到了他弹琴的画面。
至于斯第尔格,身上也有墨菲斯的影子:
墨菲斯从始至终都对尼奥的救世主身份深信不疑,在第一部中,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帮尼奥逃出生天。而斯第尔格也是最早相信保罗是救世主的那批人之一——当第一部保罗杀了詹米后已然如此,第二部更是期望保罗杀掉自己成为新的领袖(斯第尔格迷信保罗的原因和姐妹会的早早布局有关,他是南方人,南方人更信救世主而北方人更信仰沙漠之主——沙虫)。
锡安VS弗雷曼人地穴
锡安是一座地下城市,那是自由人类的最后据点,接近地心。
弗雷曼人这一名字的寓意便是“自由人”(fremen只比freemen少一个e),他们同样生活在地下城。
由于沙丘极度干旱,弗雷曼人视水为最珍贵的资源。蒸馏服就是将水循环再生的产物,当一个人死去时,身上的水分也会被他人回收。在锡安,水同样弥足珍贵——那保证了25万居民的生存。
以上是从人物和设定方面说明《沙丘》和《黑客帝国》有多像。其实远不止这些,就好比以下两个镜头,有区别吗?一个是保罗、杰西卡驾驶扑翼机冲破云霄,一个是尼奥、崔尼蒂开着战舰穿越机械城的上空......
当然最重要的,是两套作品对“恐惧”和“命运”的探讨。
《沙丘1》中,杰西卡的一段话出现了两遍,《沙丘2》又再次重复:
“绝不能恐惧,恐惧是思维的杀手。恐惧是引向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我会直面恐惧,任由其穿过我的身体。当恐惧逝去,我会打开心眼,看清它的轨迹,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
我严重怀疑墨菲斯在锡安城的动员大会上所做的慷慨激昂的演讲,就来自以上那段话:
“......想要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就要排除内心的恐惧。我现在站在这里,心中毫无惧意。为什么?是因为我跟你们有不同的信念吗?不是。我能毫无畏惧地站在这儿,是因为我记得我之所以能在这里,不是因为遵从前人所铺设的道路,而是相信自己能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战胜恐惧,才能迎接命运。命运又是什么?
——是明知终将失败却仍勇于开创的未来。
如果看惯了《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就会对《沙丘》或《黑客帝国》感到水土不服。因为后两者更强调:“天意难违”、“逆来顺受”。
保罗幻境中的导师詹米(就是被他杀死的那个人)对命运做出过最好的注解:
“人生的奥秘并不是去解决某个问题,而是去经历眼前的现实。如果你停滞不前便永远无法参透它,跟着它的起伏,随波逐流。勇敢地踏入其中,随之而动。”
尼奥的导师墨菲斯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知其路与行其事,并不相同。”——翻译成中国话这叫:尽人事,知天命。
从两位救世主的传奇经历和人生终局里,我们能深深地品味到命运的悲壮和无奈。
总之,《黑客帝国》三部曲几乎就是《沙丘》的翻版,只不过《沙丘》系列更复杂,从第三部开始,还有保罗子女的故事。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我想到一个问题:两套作品明明如此之像,为何一套被影迷奉为经典,(三部曲中每一部都进入豆瓣250)。而另一套从第一部,就有人抱怨“看不懂”、“节奏慢”呢?
要说节奏,沃卓斯基兄弟(姐妹)当然要比维伦纽瓦快,但仔细想想,却也未必。
《沙丘》和《黑客帝国》三部曲的信息量都超大,拍出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的省略(如人物前史和科幻设定),需要提前做功课或事后“脑补”。《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袁和平动作等“快节奏”场面又可对应维伦纽瓦的空间造型和巨物美学的“诗意”慢镜头——两者之于全片的时间占比应该是差不多的,正好可作为接收巨量信息时的“幕间休息”......
那为何同样的信息量、同样的“休息”时间,从前的影迷就大呼过瘾,而现在的观众却无福消受了呢?或者以前不觉得是问题,而现在就成了问题呢?
倒是可以想想:这会不会也是一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