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雨倾盆,没有人能平息艾迪的愤怒,混乱中,他腹部中刀,倒在地上。死,于他而言,或许是另一种庄严的存在。
我们活在世上,一半的满足就够了。极致的纯粹只会导向毁灭。
生活在美国移民区的艾迪是一个普通的码头工人,身为意大利人,他非常明白自己边缘化的处境,或许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富足的生活,但他勤恳努力着,买了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守护着家人。
侄女洛瑞丝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她希望有一份工作,能够独自生活。可在艾迪眼中,洛瑞丝仍是那个喜欢跳到自己身上,嬉笑无羁的小女孩。他嫌洛瑞丝的裙子太短,走路太过招摇,命令洛瑞丝脱掉高跟鞋。总之,他无法放开手,让洛瑞丝步入社会,经历爱情。
应该不会错吧!这个强壮的中年男人早已在心底爱上了洛瑞丝。一直以来,他都充当着父亲的角色,承担着保护和教育洛瑞斯的责任。可他们毕竟不是父女,日复一日的亲密相处,彼此之间的依赖竟在不经意间转化成男女的爱恋,想想,这也是符合人性逻辑的某种情感走向。
现在,洛瑞丝恋爱了,而对象竟然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会裁剪裙子的“花花公子”。艾迪当然看不上布朗特,认为这个轻浮的男子只是为了获得美国国籍而靠近洛瑞丝。
面对艾迪的阻挠和不悦,洛瑞丝深陷苦恼,无法自拔。“每天出门前,我看到他,放学回到家,又会看到他。这样的感情,岂是轻易断掉的?”但她已经没有再在这个家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了,她必须出走,依靠另外一个男人。
怒火中烧的艾迪举报了布朗特非法移民的身份。情急之下,布朗特的哥哥在街坊面前攻讦艾迪的不道德,说他爱上了自己的侄女。
这样的侮辱,在视名誉为一切的艾迪看来,是无法忍受的。他发誓要捍卫尊严,不顾众人的劝阻,与布朗特的哥哥决斗,最终被刺身亡。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悲剧”吧!艾迪本可以放开手,只要放开手,不固守执念,他和洛瑞丝或许就都可以获得解脱。洛瑞丝需要的,不过是艾迪真诚的一句祝福,那样,她便可以放心地走。可又偏偏源于深切的爱,艾迪无论如何都不能看着洛瑞丝嫁给一个不成器的男人。过度的保护欲,甚至爱情,紧紧抓握着,导向一个不可挽回的悲剧。
这是一个破碎的美国梦,桥头的那一端是美国人富足惬意的中产生活,而这一端的各国移民呢,却不得不出着牛马力,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
艾迪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誉感的意大利人,他要在自己狭窄的生活空间中维护尊严,哪怕是付出生命!
太过纯粹的灵魂,在这污浊卑怯的世间,注定毁灭!
就像那位一直旁观着的律师所说:每每想到这样的一个人,我都会禁不住震颤,感慨着非理性的力量,困惑不解,又不由得肃然起敬!
极简的舞台设计,严肃冷峻,透着疏离与寒彻。四方的空间中,唯有一扇小门通往外界,行进到最后一幕的高潮,门被嚯得拉下,联系彻底断开了,预示着艾迪必死的结局。
桥头的风景并不美好,那是属于执拗灵魂的悲壮哀歌!

桥头风景National Theatre Live: A View from the Bridge(2015)

又名: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桥头风景

上映日期:2016-04(北京电影节)片长:115分钟

主演:马克·斯特朗 菲比·福克斯 妮可拉·沃克 

导演:伊沃·冯·霍夫 编剧:阿瑟·米勒 Arthur M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