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寻找美,发现美,保留美,在以一个厕所清洁工的职业去做这些事情,我们会想到,这个人应该是内心的真善美时时刻刻充满着的,那为什么这种生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呢?
从影片里也可以看出,平山先生不论是因为过往还是因为现状,似乎都可以毫无波澜的过去,听听音乐,看看书,拍拍照,每天劳作,每天都很充实。但我们去看影片,他似乎也不能一直维持这样的状态,最为明显的,就是他说话的时候。
要说平山先生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仅凭一些影片透露的细节是无法了解的,当外甥女受到肯定,和他一起去工作的时候,舅舅和外甥女,不说很熟,但也是搁着辈分,贯彻亲情的一份关系,即使这样,平山先生还是很快很慌乱地面对外甥女脱衣换衣的状况,从这里就能看出平山先生的处境并不是自己自愿,而是被迫的,为何所迫,不得而知,皆是过往。
那平山先生既然已经接受了这种生活,影片中,他的笑也是多次出现并且充满温暖治愈的,那他的内心按理来说,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掀起波澜,但并非如此,同行小年轻的遭遇似乎不能泛起波澜,但小年轻的离去却对其有很大的反响,到底是什么?畏惧?畏惧身边多了人?,畏惧自己会有相同遭遇?并不是,一个厕所清洁工,能够不被唾弃,受人基本的尊重就已经很好了(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在国内,像厕所工,农民工,底层工作者是否可以能像平山先生这样受到最基本的尊重?无不良引导,仅目光所及)那平山先生的完美日子到底怕什么?
改变现状。个人认为,不仅仅平山先生,日本社会,很多地方,比如一些家长,一些小领导,一些工厂工人等等等等...影片里最犀利的表达,就是平山先生打电话的那场戏,很大的情绪波动,为何?因为会改变他维持现状生活。
因为这个电影完完全全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看的,所以由此联想的的东西也很极端,甚至一度怀疑,平山先生的自我认知已经慢慢变得模糊,而他拒绝找回,曾几时看了台湾电影《瀑布》,钟孟宏导演的片子,那里面是因为公司裁员影响人物的精神状态,是基于疫情影响的,也算是改变现状,那么这样看来,平山先生的精神状态难道是被广泛认可的吗?
看完这部片子最大的感触来源竟然不在平山先生身上,而是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的那家妈妈桑......
片子很好很有深度,建议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