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
安静且治愈。看完第一遍,会立即想看第二遍。
清晨,天刚刚微微亮,整个城市尚在熟睡中。
街上传来轻轻的扫地声,沙沙地,像是母亲的手抚摸在后背上。
一声一声,在轻柔地唤醒这个城市。
男主醒来,整理了自己的床榻,归置好昨晚看的书。
然后是洗漱、理须,一切平静得像是拿一个固定机会在拍家中的长辈,真实且平淡。
他给窗台的绿植喷浇水,喷雾的细珠叫醒了植物。之后他穿好工作服准备去上班,后背的英文字眼,交待了他的职业,他是一个厕所清洁工。
与他工作风格似乎不同的是,在上班的路上,他精心选出老式磁带,听了一首蓝调的音乐,这一切,让上班的路上增添了一份惬意和从容。
他熟练地打扫着厕所,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行云流水,脸上很平静,不见情绪,像一个抽离生活的观察者。
自此,没有任何字幕和旁白,只有观众和男主在共同感受电影里的生活。
直到一个年轻同事的到来,才打破了这平静。年轻同事慌张到达,以堵车为由解释着自己的迟到,一边换工作服一边对当下的工作喋喋不休,就像我们这些在格子间上班的社畜一样,哈哈哈。
午饭时间,他在公园里安静地吃了一个三明治,公园绿树成荫,抬头像一个绿色的穹顶。期间他仍然一言未发,掏出怀里的老式胶片相机,拍下树梢后的天空。表情恬静得像一个出来采风的诗人。
夜间,他回到独处的房间,在榻榻米的台灯下读书。
旁边是一摆低矮错落的书柜,里面摆满了书本。他合上书,老花镜下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一本书。他伴着书里的文字,进入了梦乡。
之后又是新的一天,重复得就像ctrl+V,一杯罐装咖啡,一首蓝调音乐,陪他穿梭在高架桥上,到达工作谋生的地方。
这种感觉在我某一天醒来后,有着重复得几近令人恍惚的错觉,甚至有时候,如果不看时间,我会想不起这是昨天还是某一天。
工作中,他的同事有一搭没一搭找他说话,问他到了这个年纪还不结婚,是不是很孤单。他沉默以对,手上继续干活。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可能连屏幕前的观众也缄口了吧。
休息日,他早起去洗衣服,到便利店买胶卷,给房间做清洁,整理磁带,在柜子里整齐摆上洗好的照片,然后骑自行车去街角的二手书店买书,他看幸田文的《木》。也会去清吧喝一杯,听老板娘在其他顾客的怂恿下唱歌。
我在豆瓣里搜索了这本书,看到一句话“十一月中旬,晴暖如春,明明指的是爱情。”
真美好呀。
很像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女门房荷妮,外表是一个肥胖丑陋的老女人,内心却在自己的小隔间给自己筑建起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会沿着江边有风的地方骑自行车回家,孤单且自由。
我甚至有点迷恋他的生活状态。平静、治愈,充满了秩序感。
直到他外甥女尼可的到来。
尼可陪他去上班,对着舅舅常拍的那棵树,问“那棵树是你的朋友吗”
他笑说,“那棵树是我的朋友”。然后她走向那棵对,他按下了镜头。
尼可的到来,让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尼可被妈妈带回去的那天,有一种令人心疼的平静的撕裂感。
尼可静静地抱了抱舅舅。
这一段拍得特别饱满,似乎什么也没交待,又似乎讲了一个很曲折的故事。
生活平淡如常地继续着。他总是一个人,然后,他有一次,几乎与爱情撞了一下腰。
他经常光顾的酒家,老板娘钟意他,很明显,他亦有情。但是有些感情就是克制且内敛,他为自己的失落买了三瓶啤酒,在江边抽烟。一段还未表达的感情和“误会”,体面地在两个男人之间圆满结束了。
生活,复归于平静,他又在沙沙的扫地声中醒来。
迎着朝阳,他笑着面对新的一天。
笑着笑着,眼里突然饱含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