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能让人热泪盈眶的作品。
历史中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且影响深远的朝代,是国人至今都在心驰神往的时代。电影的前半部分刻画出开元年间的盛世太平景,无论是“冠盖满京华”的繁华长安,还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的风流扬州,制作组以高超的技术手段展现出一个巍峨的大唐。这个时候的大唐,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大气磅礴,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云蒸霞蔚,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锐意进取。这样的大唐,是威仪天下,宾服四夷的大唐,是彪炳日月的大唐。
年轻的李白和高适就生活在这样锦绣成堆的时代。二人的相逢源于一场打斗,李白白衣翩然,长剑被他使得飘逸灵动;高适的长枪取守势,枪出如龙。二人的打戏,观众在荧幕外看得酣畅淋漓。大唐就是这样的时代!唐风尚武,书生佩剑,宽衣窄袖,能文能武。于是少年游侠能写出“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能“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无论是书生的诗句,还是坊间流传的传奇小说,大唐的一些诗文中会透着一股侠气,而电影把书中的侠气具象化,告诉我们,这就是唐人的生活,鲜活的,热气腾腾的,仿佛从未离我们远去。
电影里的背景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不单单是高适和李白,常建、王维、杜甫、贺知章等人云集长安,或激昂,或黯然地吟出一句句传世经典,一首首千古绝唱。张扬恣意的不只是轻裘快马的咸阳少年游侠客,还有那个难以企及的时代精气神。这部电影的一个巨大亮点是向观众展现出了传奇的长安、扬州,复现了多少人梦中的大唐。
可惜,故事的主人公是高适,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随着他的人生经历,我们看到安史之乱,看到长安被毁,看到生灵涂炭。遭受重创的大唐就像李白口中的大鹏,“飞不动了”。
这部影片运用色调的明暗变化来体现盛唐与中唐的对比。盛唐的场景里,景色明亮壮阔,就连夜晚的扬州,在皎皎明月和万家灯火的映照下也是五彩斑斓的。时间线推至安史之乱后,画面明显变暗,高适的军队入主扬州,看到的扬州黑沉沉的,因为战乱后的扬州人去城空。黑暗的画面与人群逃难的剧情相呼应,不甚明朗的月色侧面烘托出局势的凄凉,加剧了画中人与观众内心的悲痛。制作组无疑把镜头语言把握得很好。
一部《长安三万里》,攫取了唐朝最辉煌也最低沉的时代来叙事,前半部分让人看得如梦似幻,后半部分也让人看得如梦似幻。终究还是镜花水月,南柯一梦。李白那句“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言犹在耳,镜头一转,已是商女最知亡国恨,登楼舞霓裳。令人唏嘘。
中唐虽破解了安史之乱,但宦官弄权,藩镇坐大,与初唐时开创的盛世相比,更像是苟延残喘。电影停止在李白获释、高适大战得捷之时,停止在草长莺飞、青山绿水的大好山河间,流露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但真相比这样艺术化的留白要残酷得多。李白被赦免后不久就驾鹤西去,高适的大捷实际上并没能解长安之围。时间像江水滚滚而去,一去不回。大唐,终究还是变成了故纸堆。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是它讲了唐朝的故事。
历史,向来是留给后人借鉴的。纵然那个昭昭如日月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我们能把握住现在与未来。当李白张开双臂,大呼“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的泪为何而流?为阅尽千帆的李白,为风雨飘摇中勉强搏得一线生机,依旧江山如画的中唐,也为在无数场竞争中努力留下后,拖着疲惫身躯进入影院的我们自己,为经历了重大考验、经济正在进行阵痛转型的国家。历史的覆辙不可重蹈,磨难不会把新中国击垮,只会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我们正在做、即将做的事,将来会在历史上留下传奇的一笔!
或许,这也是电影结尾那处对于历史的留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