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票房肯定很好,但就不要尬吹佳作了。
如果说唐诗有诗魂,李白就是魂眼。李白后期的政治觉悟差是事实,不容反驳,但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是愚蠢,并且通过具体的事件,和高适的对比,处处有意无意地踩低李白。李白是洒脱不羁不是放荡形骸,总是用寻欢作乐来表达李白的肆意豪情太不合适了。影片中黄鹤楼的这条线写得很不错,但是写李白疑似妒忌崔颢就完全没必要了。所以李白的人物形象在电影里显得很俗,甚至自大,不通情理,然后再通过高适的口来称赞他的诗,通过别人的口来强调李白是谪仙,整部影片从头至尾都充斥这这样拧成麻花般的别扭感。
再说这部片子的立意,用高适最后的台词说出诗可以传世,但是影片的整体表达的不知道是什么,先是说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空有报国之心但无路可走。本以为是要讽刺社会现状,后来就突然转到了尽忠职守,爱国护城上去了。还搞了个虚虚实实的计谋,用来呼应与李白初识时的那句话,顺便解释了一下李白获罪高适没有不帮忙。(历史上高适明面上是没有帮忙的,但是电影里都写了两人感情深厚了,不帮忙说不过去)所以这部片子,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这三个点各有一段情节,报国无门和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爱国担责有一种难以自洽的背离感,中间没有合适的衔接过渡,最后强行说出诗代表的文化精神长存,整体非常割裂。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割裂感,一是因为前期详细说了寒门不能出仕,商人不被举荐,女子难以报国,这种剧情表达得太满,观众就很难对当朝政权认同,也很难对主角忠心产生强烈认同感。所以就影片里表达的信息而言,李白犯的错是政治嗅觉太糟也不识人,但拔高高适的形象,让自立的唐肃宗强行正义也大可不必,李亨是太子不错,但当时天下大乱,都不过是利益纷争罢了。
而诗的部分,很多事硬性加塞,孩子看到熟悉的诗文,会有那么些共鸣,成年人去看,只会觉得刻意生硬。就好像是有什么任务要强行把诗句都塞进去。只能说,画面特效确实不错,特别是将近酒的那段,有那么点如梦似幻醉意潇洒的感觉。
另外个人观感,影片里的人男性都是六四身材,女性也无甚美感可言。不懂影片角色是以什么标准来建模的。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少年杜甫,确实灵动可爱。
整部影片,两小时四十分钟的体量,有点过于冗长了,完全可以更紧凑一些,立意更鲜明一些,叙事流畅一些,加塞诗句的时候自然一些。当然最重要的是,既然是写李白和高适,就请认真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两人的个性特质,至少,在影片中,人物的内核和外在表现,人物的情感和互相关系可以自洽。能让这样一个故事,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影视创作的角度,都能有合理逻辑吧。
太多人给我推荐这部电影了,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就请允许我,给它打个及格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