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李白回忆录》或者 高适:我跟李白的一别二别三别四别
整个电影节奏,是文艺叙事风。别要想着什么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开头结局,不是传统商业片的套路。而是一个平铺直叙的叙事风。高适的人生+李白的人生,就是这部电影的节奏。但是一整个却是大唐长安,盛唐中唐,长安风华的一瞥,匆匆穿插了王维,杜甫,贺知章,岑参,王昌龄,孟浩然,崔颢,张旭,的一生,让人感受到,盛唐长安,诞生如此多风流才子,名人义士,文化蓬勃,盛极一时,真是一个流光溢彩的时代。
人人会写诗,人人爱颂诗,在那个车马不快,路远途长的时代,一首好诗,居然能够很快,传扬的天下皆知,可见当时人们对诗文的崇拜,对文学的喜爱。
字字玑珠,意境悠长。电影的每一帧,都极具中国东方之美,构图,色彩,极具美感。让人目不转睛,不忍转移目光,很多镜头,仿佛凝聚了历史那有名的永恒的一刻,印刻在这一瞬间,在这幅画中。美术之美,值得好好欣赏。
高适四别李白。第一次之别,是誓言相约,两人踌躇满志,一个去长安求功名,一个去扬州花天酒地。第二次之别,是各奔东西,一个远赴边疆,一个要赴做赘婿。第三次之别,一个是落寞回乡,一个是长安得意。第四次之别,一个是沙场建功,一个是沦阶下囚。当然,最后,李白也是有一个善终,流放夜郎过程中,白帝城得赦,因此有了那个传世名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最后,他们也不得再见,但是高适从高公公口里,听说了李白的好消息,也应该颇感安慰了。
关于高适这个人,如果算mbit的话,他一定是一个i,非常内向,社恐,不善言辞,聚会只能静静的呆着,然后看着李白这个e,这个社牛,跟一帮人喝酒吹牛,酒醉狂舞。他们俩真的不是一路人,不知道为何却有坚深的友谊。当然,可能是电影给美化了。但是,还是挺为高适这个人感到高兴的。毕竟,虽然少不得志,但是在后半生的时候,壮志得酬,能够刀兵戎马,披挂上阵,报效家国,完成了他心中的壮志伟业。一个勤勉而努力的人,得以实现理想。可喜可贺。电影末尾也提到,高适算是诗人当中,建立的比较高的丰功伟业的人。老实人的收获。不过说真的,ta写的诗,确实质量一般般,流传下来的不多,尤其是青年时代写的诗,那确实文采跟李白差远了,像说大白话,没有辞藻,也没有取巧的表达。不过后来好了点,还有名篇广为传颂,比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关于李白这个人,ta其实,是一个文学家,但ta不是一个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军事家,只能靠几篇文采飞扬的诗,是不能治理国家的,政坛上也不得志。ta太飘了,太任性,太随性,就不像是世俗烟火的人。而相比于他,高适确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电影对此的刻画对比也非常明显。现在有点明白李白为什么如此放荡不羁了,原来ta父是一个商人,家里很有钱,原来是跟从小生活环境有关,从小很有钱,可以一掷千金,肆意挥霍。原来如此。今天才知道。虽然后来生活变化了变得潦倒,但是从小的性格已经养成了。但是本片中,李白说话全靠吼,听到后面有点累。感觉配音有时候有点像沈腾。(?)
电影中,还有对王维生活的匆匆一瞥,原来王维是一个高冷的,出身名门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白面书生大才子。奶油帅哥型的。怪不得公主喜欢。
以前,这些诗人,在心中只是一个单薄的符号,比如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维 啥的,如果小学初中学习之前,能够早点知道这些背景知识,那可能这些诗人形象会更加的鲜活,也会让读者更加的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写出这样的诗词,以及在什么环境下写出这样的诗词,为什么王维会写出红豆,李白会写出将进酒,他们的性格,人设,以及和他们的诗词风格的关系。
ps. 李白高适玩相扑的时候,感觉高适身材好好呀,而且还黝黑黝黑的,很哇塞
演后期高中丞身边的那个小孩的,感觉挺好的,机灵,有勇有谋,办事利索,很赞
全片下来,感觉历史有趣而又知之甚少,尤其是古代的地名,和一些进程,感觉得去补补课了。
讲真,其实对李白的诗并无太大感觉。
比较喜欢苏轼,词比较豁达,用语词也比较优美。
骈文还是王勃最厉害
原本听说,看电影的小孩太多且会烦人,比如一遇到李白的诗就会全体复诵,还好我们这场全场安静,我左边四个小孩,右边二个小孩。还好全场安静,观影很有素质。后来想了想,这全片四十首诗能篇篇复诵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也是比较偏门的诗,能够背诵的也就那么几首耳熟能详流传千古人人会背的。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类的。背出来也没有人会觉得你光鲜亮丽才华过人。所以大可无复诵的必要了。像我连我也就只会几首。
这大概就是,我看完全剧的一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