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宣传片上看了李白对高适喊生此盛世当为大鹏的那一段吸引了我,短短一句话就把李白的洒脱和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完感觉电影质量甚好,用史料更丰富的高适来侧写李白,尽管实现这一举动为了杜撰了一些内容,单故事讲得比较完整,首尾呼应有始有终。
从高适故事角度,开头高适阐述自己渤海高氏的身世,以及中间在渤海祭祖父墓,到最后功成身退后封渤海侯首尾呼应。
从李白故事角度讲,李白第一次出现在高适行路途中的芦苇荡,和高适打了一架,到最后电影没有结束在李白白帝城大赦,而是高适经过长芦苇的草原后回忆起与李白在芦苇荡的相遇。这个从芦苇荡开始到芦苇荡结束,不得不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致敬《只狼》的剧情。
我理解只狼中的芦苇在日本文化是生与死的边界,而只狼本身剧情也就是和生死相关,所以芦苇荡才会出现在头尾。而《长安三万里》头尾出现的芦苇我认为是指代人,正如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李白和高适在一人高芦苇丛相遇,此时籍籍无名的他俩本身也是大唐这片芦苇荡的两支芦苇,而结尾高适骑在马上,以航拍镜头看他和地上的芦苇,芦苇显得相当矮小,一是体现高适做出了一番成绩,从芦苇丛中脱颖而出了。同时矮小的芦苇和剧中出现的绝大部分诗人悲惨的结局有些相似,此时矮小的芦苇也颇有一种感叹在浩瀚历史下每个具体人物如芦苇的须臾,一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给观众以人之于历史的壮烈与感慨,看完感觉难过与唏嘘。
所幸高适较为圆满的结局和李白最后大赦后还是谪仙的洒脱给观众以慰藉,抚慰了观众伤春悲秋的心,让人暂时忘却贯穿李白一生的不得志和其他诗人的种种悲惨结局,生活也正是如此,欢愉和幸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确实支撑我们热爱它的全部。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的英雄是那些看清生活真相之后却依然热爱它的人”,导演和编剧传达出了这种精神,作为主旋律电影还是相当合格的。
最后关于电影对李白的刻画我本人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认同是某些影评所说的抹黑李白,感觉这样有点二有点健忘有点糊涂的李白才是能在暮年颠沛之后还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浪荡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