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兰著名导演,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其悲观主义、 怀疑主义的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其成为通过电影语言来探讨人性以及生命的终极价值的电影导演。

代表作有《维洛妮卡的双重生活》、《十诫》、“蓝白红三部曲”(《蓝》《白》《红》)。

2、代表作品

(1)《十诫》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89年创作的《十诫》,对宗教和世俗进行了辛辣的融合,为十诫中的每条戒律提供了一个故事,通过欺骗、通奸、孤独、信仰、死亡、爱情等影片主题的演绎,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沟通和友爱。着重表现了波兰和东欧进行重大变革后,现实生活中的波兰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他们的隔阂、冷漠、无情,甚至是仇恨。

(2)“蓝白红三部曲”

“蓝白红三部曲”的创意来自于法国国族的颜色,分别以蓝白红作为影片的画面主色调三种颜色分别象能精自由、平等和博爱,导演在这三部电影中对于色彩的大胆使用便电影具有独特的影像风格,通过电影的叙事逐渐将其色彩所代表的情绪内涵和主题含义勾勒出思想深度。

影片所透露出来的浓厚诗意与美感,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不仅与主人公共同经历了他们情绪、内心以及生活的起伏与转变也在经历者场思想与精神的洗礼。

在《红》结尾处的海难场面,三部影片的主角均再度出场,并且又是以偶发事件串联在一起, 令人嗟叹人生的无常。

三部影片均不同于一般以叙事为中心的风格,而有一种散文的意境。

1993年创作的《蓝》讲述了朱莉在失去丈夫和孩子后痛不欲生,直到遇见丈夫生前的好友奥利弗后,她的人生才开始发生转变的故事,相应地把视角探入到了自由的涵义中。

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大场面提供视觉冲击力,而是提供一种诗意的沉思环境。每当朱莉身处对“回忆”的追思时,画面中都会出现蓝色,在冷色调中凸显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痛苦。

影片思考了“自由"在现代人生命中相当复杂的存在状态,是对现代人如何体认“自由”的一次质询与拷问。

1994年创作的《白》讲述了地位卑微的理发师卡罗尔在被妻子赶出家门后,通过非法的地皮买卖成为了一名富翁,其后决心将妻子重新追回的故事。

影片中白色与象征婚姻幸福的少许白色火焰相联系,所象征的平等成了男女之间对控制地位的你争我夺,影片有一种苦涩的自嘲精神,用人物大起大落的命运,取得情感的宣泄。这部描写爱情、复仇和波兰的资本主义的疯狂的喜剧片,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1994 年创作的《红》讲述了女学生瓦伦丁与老法官之间的微妙感情,以及法律学院毕业生奥古斯特与女友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对现代社会人类沟通的一种反思。《红》 以博爱为题材,抒发了即使最孤独的生命也渴望被人关注的心情。

3、导演风格

(1)人道主义的主题:

主题往往是生命的寻找与选择。早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情况十分敏感,后期创作政治这一概念被逐渐淡化,代之以自由个体在所谓自由生活中的困感与挣扎。

(2)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更接近于运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人,因而被哲学家刘小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3)散文意境的叙事:

大多数作品没有紧凑的情节,所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

(4)风格:

他的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形影片的诗情,又有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

4、评价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既有表现主义的目标,也有纪实的风格,善于细节的捕捉,以悲情主义色彩为影片基调,悄无声息地将象征手法融入影片中。

基耶斯洛夫斯基偏爱探讨思想哲学和社会问题,涉及自由、平等、爱、正义、死亡等人道主义的主题,他擅长把这些大问题和特定社会语境中的个体生活细节相结合,能以超常的编剧能力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情景中编织出惊心动魄的生活事件,展示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审视。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Trois couleurs: Rouge(1994)

又名:红 / 红色情深(台) / 三色之红色篇 / 三色:红 / 红色 / Three Colors: Red

上映日期:1994-05-12(戛纳电影节) / 1994-05-27(波兰) / 1994-09-14(法国)片长:99分钟

主演:伊莲娜·雅各布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弗雷德里奎·费德 让-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 Krzysztof Piesiewicz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