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12-14

阿飞正传:当年只道是寻常

接近看完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在想,这种几代以前的落魄青年故事,为什么一直吸引一代代人。
旭仔本名应该和阿飞没有什么关系,他口上一直挂着那只不停飞的鸟——从一开始就注定死的鸟,他一直在“飞”,所以叫阿飞。
他如果是洒脱地飞,我们算什么?爬行动物吗?
缭乱的背景音,迷惘的时代,无根的游子,放肆的爱情,冷清的结果,看完了我想不会有多少心痛,因为有点太后现代,太荒诞,太不符合大众了。
就像卡佛一样,写卑微者的故事,用卑微者的视角,红得很彻底。琐琐碎碎,其实说深刻吧,也说不上,说浮躁吧,一直飘着,无根柳絮,倒是有一点。像Cathedral这样带着人性温情的反而被认为不是本色了。
因为我们从来就缺少这样的机会,我们的人生不能给我们放肆,不能给我们迷狂,也不会给我们真正的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虽然最后都是冷清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是我们就是眼红,就是不服气,也就越是喜欢看。片子的惨绿色色调很让人发瘆,这不是忧郁的颜色,没有伤感的旋律,只是在飞啊飞,最后整了一番,电话来了,没人接,不过是王家卫一贯断断续续的风格,独特的营造情绪的手法。然后是一个新的故事。
我不大喜欢去阐发什么人生是不是要有际遇有经历才算完整,或者受伤越多才会越成熟,因为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切实的感受,只是很多人把片子当作当时的情感发泄口而已。
如果不是太早看这片子,当你回头看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给你印象的,应该不是故事的框架。你感到那种清冷淡漠正是人生的常态。你会想为什么曾经的你那么容易被感动,而现在又变得怎样了。
我想人有时是有点受虐倾向的,比如好日子过惯了会找点苦日子过过,这就是忆苦思甜甜又甜,举个平常点的日子,有了钱就一定要用掉,也是一样的。如果要追问这种倾向的原因,我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太需要自我了。生活的惯性已经攫夺了我们回归自身的权利,而没有这种对自我的认同(哪怕是伪认同)我们太不安了。所以我们要显得不同!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去付出肉体上的牺牲来获取“灵魂”上的快感。哪怕仅仅是争取一个卑微的视角也能让人发狂。所以哪怕知道这种漂泊浪子式的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过的,他还是要去羡慕甚至耽溺。怀旧怀到这份上,也可以算是传统布尔乔亚的一种变体了。正宗的欣赏变成了狂热的恋慕。我有时不免想把这种恋慕和旭仔因为从未见过生母而对女人的感觉联系起来。
这世界上的一切,本来是相通的。
成熟,其实与此并不矛盾。心中歆羡那种率性夸诞的举止,有时让它在心里反而更好,只是当做回忆,调出生活的彩妆,而不用供奉起来,当成神圣。


想起朋友一则轶事,碰到一女子上去姓名,那女子回头一句“为什么要告诉你”。那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怨愤的女人。朋友回来很郁闷。我想他应该没看过阿飞正传,因为苏丽珍对旭仔一上来就是这句,不过我料想他也不会有兴趣去说“我想我知道你的名字”。
机会或者是错过,甚或根本不想选择,当年只道是寻常。
其实现在也一样。

阿飞正传阿飛正傳(1990)

又名:Days of Being Wild

上映日期:2018-06-25(中国大陆) / 1990-12-15(中国香港)片长:94分钟

主演:张国荣 张曼玉 刘嘉玲 刘德华 张学友 潘迪华 梁朝伟 

导演:王家卫 编剧:王家卫 Kar Wai Wong

阿飞正传的影评

小可
小可 •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