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12-13

日常对话:我的妈妈最风流

1
人与人的交往,男生和女生,父亲和儿女,母亲和儿女,朋友和朋友,是相遇而非寻找,这是我们决定不了的,而感情的建立,却是可以操控的。从来就没有一段感情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一出生就要爱你的,可以这样讲,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感情,都是要靠自己双手去争取的。

而我想说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很多误会,你不去挑破,谁都得救不了;很多争吵,只因懒得去解释,演化为裂谷,终日缝合不了;明明想关心,却硬憋着,想要靠近,却只学会了转身。这样的关系多像情侣啊,想要体贴到位,偏偏做的,却都是反方向的努力。

2
看完《日常对话》后,心情是很down的。这部纪录片非常不容易,百分百的独立制作,跨越了十多年,断断续续才拍了出来,前脚送去国外展映,后脚就拿下了柏林影展的泰迪熊奖。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的监制是侯孝贤,再次惊叹于侯导的眼光。

这是导演黄慧侦的故事,也像在说别人的故事。看到黄慧侦,我想象不到,这样一位气质高雅的电影人却有着那么命苦的年少时代。就如她自己说的,好运气的加持,譬如在社务大学遇到的那一群善良学者,还有成为杨力洲导演的电影镜头,这些让她在20多岁时看到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

黄慧侦的命苦不单单是家境贫穷,更多的在于家庭的原生缺陷。家暴,猥亵,老爸自杀,老妈是个同志,单是一条,就够呛了,她却一下中了全部。为了躲避那个丧失人伦的老公,黄慧侦的妈妈(后文以“阿女”代替)带着姐妹俩开始逃亡,躲在狭小的空间,冬天没暖气,衣服不够穿,阿女就跑去赌博,想说看会不会转运,搏到钱来给女儿们买衣服。

黄慧侦和妹妹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没有户口的他们只能跟着妈妈牵亡阵。

回到开头那段说的东西。全片围绕着黄慧侦的这个T妈妈,看起来是在说同性,但实则有着更大的格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以阿女为出发点,延伸出了四条线:阿女和女儿(即导演),阿女和自己的兄弟姐妹,阿女和女朋友们,阿女和外孙女。我们分别来说。

第一条线,是全片的主线。阿女和黄慧侦同住一屋,几十年来,却像陌生人。两个人唯一的交叉点,是阿女为她准备的餐食。说不出口的真心话,隐忍在心中的嘘寒问暖,成了他们的相处法则。相比家中的沉默气息,外面才是阿女的欢乐谷,在街头巷尾,她会和女朋友们打牌泡茶聊天。

面对女儿的追问,阿女很多时候都是沉默的,她紧闭着双唇,目光投射在桌面上,似乎在寻找一种诉说的方式,但大多无果。在开头,阿女对摄像机说“别录了”,我看到,眼泪穿过她眼角的皱纹,慢慢掉了下来。
有些事情说出来只会更痛苦吧,但不说,伤痕永远愈合不了,她的女儿会永远以为:妈妈讨厌我,她也会永远抱着这样的想法:女儿很讨厌我,根本就不想看到我。

一个是花了半辈子去确认这个错误的答案,一个则是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在痛苦中翻身不得,血缘关系产生的那种爱,在万物的逻辑中,是天经地义的,天经地义到难以去反驳。但怎么去经营,又是另外一回事。我理解阿女,她从不表达爱自有她的苦衷,因为那样的爱,是要牵涉到很多过往的。

所以被父亲猥亵这件不光彩的事,加之母亲的同志身份,成了两个人的痛点,不敢放开说,是怕理解不成反倒造成二次伤害。黄慧侦说,小时候的她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生在这么不正常的家庭。曾经,她是怪母亲的。而阿女,她或许早就知道女儿被自己的老公欺负,但却不知道要怎么去解决,尤其在农村这样的坏境。

所以阿女的伤痕是多元的,有对老公的憎恨,还有对女儿的愧疚,甚至是对自己人生的无望。

而黄慧侦的伤痕同样如此,不但是对父亲的恶心,还有对母亲的怨念(为什么不多问问她小时候为什么睡一半会从房间跑出来?为什么从来就不跟她说心里话?为什么都不爱跟她讲话?)

善良的人,好像都不是处理人类关系的高手,因为他们不晓得怎么去婉转一个故事,不晓得怎么通过天花乱坠的方式去成全一段人造情感,他们总是用最笨的方法去保护别人,尽量减少伤害。阿女和黄慧侦之间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无止境的试探,抱着一颗想亲近的心,无奈过往的力量太强大,只好在黑暗中一直沉沦。

3
第二条线,始于阿女带着黄慧侦回老家看望兄妹。阿女很久没回去了,一进门,老家的那些亲戚很热情地就哈拉开了。

但最重要的一个片段,出现在导演黄慧侦问了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不知道,我妈妈喜欢女生?

每个人的反应相似到不行,先是一阵沉默,然后淡定地抛出这一句:“不知道啊。”没有半点的慌张,就像是他们早就接受了同性恋这一事实。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清一色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恋观才是真相。

阿女的哥哥说:祖宗桌上没有人会供奉未出嫁的女儿。

他们不是不知道,反倒清楚得很,让一个女人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可怜吗?他们反问一句:“这有什么可怜?”

所以阿女只好违背自己的性向,嫁给一个爱赌博还会打女人的渣老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4
阿女看起来像一个未解的参数,难以捉摸,但其实简单的很。在女朋友们面前,她好像才可以做自己。丈夫自杀后,阿女开始追求起自己的爱情。你根本想象不到画风会如此反转:阿女泡女无数,堪称情场高手。

阿姨A说:她太败家了,因为钱都花在女人身上。

阿姨B说:我爱看歌仔戏,她就用这点来攻击。她一通电话打过来,我们两个就骑着摩托去看戏了。

阿姨C说:生日送我手镯。还会亲手洗我的衣服,有一次说,洗我的内裤很爽。

不下十段的恋爱,别人说她好厉害,阿女却说:“不是我厉害,是彼此喜欢。”这样的勇敢,让人想哭。前半生过的太苦了,后半生索性把所有的温柔通通给自己爱的女人,这也算是种解救吧。虽然每段恋爱都不长久,但这样的生活,总算拥有了一些意义。

黄慧侦导演后来这样形容自己的妈妈:“我妈是一个完全活在体制外的人,骑机车没有驾照,罚单从来不交,也从来没有投过票。”

即使她曾经拥有了一段体制内的婚姻。想要重构自己的人生,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

5
电影以阿女与外孙女的一段对话收尾。

外孙女问阿嬷:“阿嬷,你爱不爱我?”
阿嬷说:“你那么丑我才不爱你。”

外孙女跑出去跟妈妈黄慧侦抱怨:“阿嬷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于是又有了第二段对话。

外孙女问:“阿嬷,你爱不爱我啊。”
阿嬷说:“我爱你啊。”

外孙女回了一句“我也爱你耶”,然后开心地向全世界宣告:“阿嬷说她爱我耶。”

简简单单的一句“我爱你”,成了全片最温暖的部分。喜欢看阿女和外孙女的互动,他们两人之间没有那么多过往,也让那一句“我爱你”轻轻一撬,就蹦出口了。

阿嬷对晚辈来说,似乎就像一个谜,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掺透的。懵懂的外甥女会好奇阿嬷的性别,小时候的他们竟然一度以为阿嬷是男的,因为她从来不穿裙子。长大后的他们,对同性恋反倒接受度很高。

在他们的心里,和谁恋爱是别人的权利,干我们屁事啊。在一个支离破碎,残缺不齐的家庭里,原来是能够诞生一种健全的价值观的。

《日常对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无疑,黄慧侦的家族是幸运的,大多数小朋友,都会被这样糟糕的家庭所释放的负能量反噬,而黄慧侦,外甥女们,都打赢了这场战争。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可以媲美“原力”的能量,可怕的东西在它面前,瞬间失去了话语权。

6
四条线,讲透了一个家族,也探讨了人类的情感,这样的家族絮语,就如侯孝贤说的那样:“看得懂的人能看的很深,很深。”这就是柏林影展的评委把奖颁给《日常对话》的原因,不是站在同志的层面,而是站在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情感层面。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探索生命法则的关键。交往,不是只有爱,还有恨,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把爱当作万精油,去解决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但却忽视了恨的力量。

那些糟糕的家庭关系,很有可能靠爱是感化不了的,也不可能被理解。片中的T妈妈是爱女儿的,黄慧侦也是爱妈妈的,但母女的正常相处模式到了她们这,操作性就变零了。

因为彼此对各自来说,就如同一个沉重的故事,悠长而痛苦,以至于变成一种“厌烦感”。所以T妈妈选择了一种颇为分裂的人生,在家冷若冰霜,去到了女朋友身边,就变成温柔天使。就像一种变相的报复,以逃离自己的过往。

我理解这样的感受。有一刻,你会懒得去改变,放任天崩地裂好了。接受了,理解了,有可能加剧疼痛,也可能可以治愈好不了的偏头痛。我知道沟通的重要性,《日常对话》何尝不是在做这样的努力?好在,它赌赢了。导演黄慧侦说母亲在看到电影之后,开心了整整一个月。

脑海里总是浮现着这个镜头:阿女和兄弟姐妹们重返儿时故居,灰尘覆盖在上面,抽屉里,柜子隔层,还残留着学生时代的旧照片。我总是会被这种富有时间感的东西惹哭。年少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会找到一个怎样的伴侣,会拥有怎样的家庭,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还是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如果能够预知那些糟糕的羁绊,我们会后悔降生到这个世界吗?

这个问题貌似没有意义,因为后悔从不拥有改变的力量。

这大概是最让人心疼的画面了吧:阿女穿着男式的衬衣,背着大大的挎包,看着穿着校服、还在上国小的她,走入过往的她心里一定掠过了这样的念头。

ps:导演的妈妈说过:如果可以重来,她只想过一个人的生活。
泪奔。











日常对话日常對話(2016)

又名:Small Talk

上映日期:2017-04-14(中国台湾) / 2016-11-05(金马影展) / 2017-02-16(柏林电影节)片长:88分钟

主演:黄惠侦 

导演:黄惠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