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日常对话后,我发觉这是一部讲述子女与父母和解的影片。
影片中,T妈妈在家里总是沉默,同女儿甚少交流,女儿的很多问题也得不到回音。但在外面,在女人堆里,T妈妈完全是另一个形象——开朗大笑,风流倜傥,有很多女朋友。
但对于过去,她准备了很多说辞,包括两个女儿不是亲生的,从未结婚等等。女儿说她必须通过这些来逃避过去,创造一个令她可以接受的过去。
不由得联想到自身。
在我小时候,我知道自己的父亲不合格,但我总是幻想自己有一个合格的父亲,他会在放学的时候接我回家,周末陪我去买书。
他也的确热衷于这样的表演。对的,我用了表演这个词,因为一年里可能会有一两次。其他时候,他是我害怕的父亲,喝多了的他,红着脸红着脸眼睛,坐在爷爷奶奶家的竹质凉椅上,看着我。我非常害怕,坐在沙发上发抖,但是不敢进卧室——在爷爷奶奶家把自己关起来是罪过。
那天他还是打了我,记得是个儿童节。我是女孩子,他用的棍子打我,很疼,但是全家人在场没有一个人拦着他。之前他还兴高采烈说儿童节带我去玩,仿佛是个合格的父亲;下一秒就为了不知道什么事情在打我。
我彻底对他死心了,七岁就是了。
曾经有个很温柔的阿姨,在一条有很浓密梧桐树荫的街上开商店。那些年我不被允许靠近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旦接触被发现,便会被爸爸爷爷奶奶施与冷暴力。在缺乏母爱的童年里,那是唯一一个接近母亲角色的阿姨。
但我爸一面附和爷爷奶奶说我妈有多坏,一面让我去跟我妈说复合,还一脸得意的样子。我不理解这种矛盾行为,但是我咬牙不说,因为妈妈非常讨厌爸爸。
那是一个宁静的下午,阿姨让我躺在她怀里,让我跟她说我爸有没有说过她什么。我就说了这段背着她去找我妈复合的话。
那个事情之后,他们分手了。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阿姨,但我觉得她是个好人,不该被我爸骗了。
我常常幻想一些见到的好父亲是我爸爸多好,甚至到了不愿意谈起自己父亲的地步。毕竟和想象比起来,现实多么不堪——我每每无法忘怀找他要学费和生活费的艰难,而他的收入完全可以负担,只是从未把女儿纳入考虑。
这个幻想的父亲角色陪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也让我一段时间迷恋大叔。万幸,碰到了对我进行正确成长教育的大叔,我已经摆脱了内心的大叔情结,和同龄人正常恋爱着。
但失望仍然在继续。
我庆幸自己终于二十多岁,已经离家上学很久,已经不需要父亲的角色很久了。
但是,转折出现了。我的父亲,他开始幻想自己曾经是一个很好的父亲了。
我不知道亲戚怎么看的,尤其是见证过真实过去的亲人。春节亲戚都在的时候,他得意地讲述他的教育经验:“就是不用管啊,不用就很自觉听话。”“小时候我每个星期都去陪她买书。”“过儿童节她也非要去书店”。我不知道这些活灵活现的谎言从何而来,甚至不知道见证过我的成长的亲人怎么看。爷爷看电视不说话,姑妈就笑着,只有我表妹气哼哼地走了。过了一会儿,我去找她,她跟我说,你爸爸又在那里扯了。
我哈哈一笑,心里不是她这样孩子气的气愤,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怜悯混合着感伤。
我想,不合格的父亲终究老了,他需要一个合格父亲的幻想度过余生——一如我小时候依靠对合格父亲的幻想艰难成长。
可能此生我无法对父亲敞开心扉,那些过去再提起总会疼。
不如父女都依靠那点幻想,不要戳破,尚可苟延残喘于世间吧。

日常对话日常對話(2016)

又名:Small Talk

上映日期:2017-04-14(中国台湾) / 2016-11-05(金马影展) / 2017-02-16(柏林电影节)片长:88分钟

主演:黄惠侦 

导演:黄惠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