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非洲,无法看到最近口碑爆棚的《小偷家族》,只好翻出是枝裕和的其他作品来欣赏。周日晚上看的是《如父如子》。
情节的推进很清晰:先呈现一个完美的三口之家——父亲事业有成,母亲温和贤淑,儿子可爱懂事;然后打破这个美好,带来冲突——孩子抱错了;接下来丰富内涵——两家或明或暗的合作与交锋,其他人物交代些隐情;最后一个暂时性的美好结局。
良多是个从没失败过的人,好强、要脸,但面对孩子的时候也很尊重。绿是全心爱着启太的,但看着亲生儿子的照片时也曾为母子的纽带纠结。雄大是个小市民,爱财,缺少主见,但在是非问题上绝不含糊,和孩子们相处更尽心。由加利一出场就是咄咄逼人的样子,但却是一个维护家庭的母亲。其实,这些人因为性格都有缺陷,因此都很普通,我们周围也多得是,但该选哪些性格的人放到一起,让他们又能合作又能冲突,这显示出创作者的本事。
大人们被处理得丰富的同时,孩子们则被塑造得单纯。启太从始至终都在乖乖完成任务,是他的顺从;琉晴在野野宫家中连续问“为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是他的反抗。在大人耗尽心思争取最优解的时候,孩子无条件地信任着他们。孩子永远是是枝裕和作品中的天使。
在“要不要换孩子”的问题上,医院、律师、良多的父亲等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良多表现出了纠结,但显然倾向于“换”;斋木家没有明确的态度,一直处于服从安排的角色;绿则从不知所措到逐渐倾向于“不换”。从“变形记”式的相互适应,到启太和琉晴互换家庭,是各方理性思考的结果,综合了血亲关系、长远打算、个人利益等要素。当然,互换的结果并不理想,启太失落,琉晴逆反,两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对抗着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的决定。
理性的决定往往不会是令人最愉快的决定。互换孩子后的父母也不好过。这段重点表现的是良多,一来决定是他主导的,二来他也是“变形记”的主角。良多先受到钢琴、玫瑰、图画等细节的轮番攻击,最后翻看照片时,他的精英(冷血)形象终于瓦解,主动要求换回孩子,带来暂时性的美好结局。
我一直在“美好结局”前面加个定语“暂时性”,因为我不能——可能也没有人能——看清未来。在这个故事的理性和感性对决中,后者显然赢了。但我总觉得这胜利很不安稳。赢了理性的真的是感性吗?会不会是惯性呢?
六年的相处,用由加利的话来说,“就算是小猫小狗也不可能轻易做出决定”,何况是孩子。感性自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钢琴、玫瑰、图画、照片,都是启太对良多感情的象征。但在结尾处,琉晴和启太对新的家庭也慢慢产生了感情。这个关节,很可能就是“再坚持一下就过去了”的节点,是新的惯性代替从前惯性的时候。良多是个喜欢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惯性,不愿轻易打破;而斋木那边似乎自然一些,也许是生活艰难让他们提高了适应能力吧。
因此,良多最终的决定,我们可以说是感性所致,也不能否定有惯性的因素。一昧寻求理性上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会被人们说冷血;过于感性而做出的决定,也不乏事后反悔的故事;而遵循惯性来做事,能很大程度维持住当前的生活和自我,大概可以算是一个保险的方式吧。

如父如子そして父になる(2013)

又名: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 我的意外爸爸(台) / 有其父必有其子 / 然后变成爸爸 / Like Father, Like Son / Tel Père, Tel Fils / Soshite Chichi Ni Naru

上映日期:2013-09-28(日本)片长:120分钟

主演: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阳子 中川雅也 风吹淳 国村隼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如父如子的影评

李竹
李竹 • 余裕
言炎
言炎 •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