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注:这只是一篇观后感

这电影很冷。

他的画面多是冷色调,他的配乐是那种淡淡的钢琴曲,演员的表演没有什么大的起伏,剧情也很平稳。这一个个元素加在一起,构成了这样一部高冷的电影。一直不太明白那些开玩笑人嘴里的日本性冷淡的设计,不过看过电影之后仿佛明白了一点。只能说,《如父如子》,这很日本。

为什么把一件矛盾大到几乎找不到一种解决方法的故事,讲的如此平淡?电影完全可以拍的再声嘶力竭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戏,青春题材电影一样,必定会出现嘶吼着表白或者大喊着解释的戏份,演着很累,看着更累。

不妨先跳出这个问题,先说一说故事吧。电影是以野野宫这个精英家庭来入手的。父亲野野宫良多,人情冷淡,与孩子关系疏远,试图把精英主义的教育完完全全灌输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是教育之中,却缺乏一些亲子的爱。母亲野野宫绿,温柔贤惠,对丈夫也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应该就是那种日本标准的贤妻良母。儿子野野宫庆多,被管教的一副乖巧的模样。孩子对父亲,应该是十分疏远的那种,哪怕是练琴,也是为了父亲的表扬。

一起医院事故引出了斋木家。父亲斋木雄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loser,尤其是与良多相比。他更粗俗市井,面对抱错孩子这件事情,他第一反应却是想起医院的赔偿金。而相对而言,母亲尤加利显视出些许的睿智,竟有些像是掌管家庭的权利。儿子斋木硫川也是大大咧咧,显得粗糙许多。

“阿猫阿狗也不是能随便决定的”,更别说相处了几年的儿子。一面是精英家庭的自以为是,想要收养两个孩子,一面是市井小民的随遇而安,面对这两个儿子,抱着更像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心态。一面是老爸看似不用心,实际上却能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一面是老爸看似用心教育,却糊弄过去孩子的问题和话语。这样激烈的矛盾,每个人的情感都很克制,甚至电影里面,连过激的情绪都很少。

电影后面告诉我们,野野宫良多之所以这样,和他父亲的行径有很大的关系。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斋木雄大的父亲,也会是一位虽不怎么成功,却舍得时间陪伴家庭的人。这样看来,《如父如子》这个翻译名并不怎么高明,太过文艺不知所云。而《有其父必有其子》或是《 然后变成爸爸》更能告诉我们电影想说什么。父亲的影响很强大,以至于一句话便能让人改变策略。血脉之中,可能是终归有一些东西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的,即使你再怎么不想承认。

可是最后,野野宫放弃成为另一个自己的父亲,他不再会要求孩子的成功,也抛弃了强烈的血脉归属感。对呀,这场事故,说不定就是上苍给两家人的契机,“多一个兄弟姐妹”,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血缘真的是那么重要?难道比不上几年的亲情?

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大家的感情都这样压抑,我想,一方面是由于大和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不会释放自己情绪的民族,另一方面是连贯的平静,会使得细微的感情变化也能被观众察觉,而表达这样的转变,恰恰是电影所侧重的。

除了我们的父亲,我们还可以是别人。

如父如子そして父になる(2013)

又名: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 我的意外爸爸(台) / 有其父必有其子 / 然后变成爸爸 / Like Father, Like Son / Tel Père, Tel Fils / Soshite Chichi Ni Naru

上映日期:2013-09-28(日本)片长:120分钟

主演: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阳子 中川雅也 风吹淳 国村隼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如父如子的影评

李竹
李竹 • 余裕
言炎
言炎 •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