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1咖啡的起源与精品咖啡的诞生

2精品咖啡在原产地的制作与甄选

3精品咖啡在世界各地的呈现

4我们如何回馈原产地

最后,介绍了日本的大坊先生。

第一次看是在bilibil找咖啡冲煮教程,搜到了张翻译的的视频里,居然有一部电影。

打开以后就被缓慢的节奏与精致的画面吸引(观看时建议关弹幕,不是不好,是影响沉浸感)

A Film About Coffee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 #Leon翻

诚然,在中国的大环境里,咖啡一直是与知识,文化,小资等概念挂钩。也就有了去星巴克不拍照等于没去的梗。19世纪的咖啡厅在资产阶级兴起时期担任了重要的思想聚集场所。(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在咖啡厅一天饮用40杯咖啡)

影片通过优秀的声画剪辑带来的沉浸感,极大的激发人们的感受力。将咖啡的历史,人物与原产地地溯源,向各位娓娓道来。

一开始讲述咖啡的传播与起源

非洲——阿拉伯地区——印度尼西亚——欧洲——美洲

题外话:咖啡传播路径与人类起源和迁徙路线高度重合且基因多样性也高度重合。也许也说明了,大部分精品咖啡爱好者总是偏爱埃塞俄比亚的原因吧,或许古早的香气与余韵唤醒了几万年来的基因记忆。

片中弱化了主流认知中的三个浪潮阶段

一,阿拉伯地区的世俗化普及;
二,由美国日本主导的,以星巴克为首的深烘焙咖啡普及;
三,由美国精品咖啡协会主导,以蓝瓶子,树墩城,反文化等引领的浅烘焙咖啡普及。

影片讲述了2000年,作为大宗商品的咖啡豆,已经不能支持原产地行业的正向发展,低价贱卖是当时唯一的销售手段,咖啡农的生存几乎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而习惯了深度烘焙和低价的客人们也不愿意花高价购买一杯提神的苦水。

在此背景下就有了第三波咖啡浪潮,也就有了这部纪录片里的故事。

为了划分商业大宗咖啡与精品咖啡的区别,现在的精品咖啡更强调产区、土壤、处理法、豆种、采收、杯测口感······

同时,片中出现了多位大佬,树墩城的股东、星巴克的股东、蓝瓶子的创始人等等。

他们分别强调了原产地的重要性,对咖啡苛刻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溢价能力。

喜欢这部影片也大概是影片繁复提到的咖啡背后的故事,和随着故事而生的咖啡文化。

我们也通过这部片子60多分钟感受到咖啡从业者对咖啡的热爱与执着。

人们对咖啡的蜜汁需求与渴望。

略有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介绍我们中国的咖啡

云南作为一个咖啡大省,逐渐也被重视,赛事也办的火热,但多是业内自嗨。

(倒是在影片《一点就到家》里的体现,终于让云南咖出圈了)

说说中国咖啡: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实在太快,引进的物品也越来越多,

作为90后的我已经在中国体会过速溶咖啡、商业咖啡、精品咖啡。

尤其是速溶,无数人对咖啡的第一印象停留在醇厚饱满甘甜的刻板印象中,影响着大多数人。

加之社会发展带不均衡伴随而生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了人们文化与品位的割裂(到2019年,中国仍有超过9亿的农村户口)

咖啡也粗暴的用苦和酸来判断。

其实咖啡还没来得及告诉大多数人我是什么。(我奶奶仍然固执的把咖啡妖魔化为上瘾的毒品)

走在前面的咖啡从业者已经强到可以拿下世界冲煮冠军,一线城市咖啡消费者还在被迫接受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商业咖啡品牌灌输。

精品咖啡的执着爱好者坚持方式竟然是变成从业者,变成从业者后的市场压力又不得不依附商业咖啡品牌。

还有随之而来各种处理法,导致五花八门的咖啡口味迎面而来。

是的我常常反思,

我反感的那些添加剂带来味道,到底是对是错。

仅以咖啡原本的味道为标准。是不是我太固执。

也许,精品咖啡确实门槛高,咖啡受众没有兴趣了解咖啡是怎样的

也许,精品咖啡是个繁琐且讲究的饮品,不适应这个快速的时代。

不过,如果你喜欢享用最具咖啡本味的饮品,那就接受精品咖啡的怀抱吧。一杯美式、一壶手冲。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A Film about Coffee(2014)

上映日期:2014-04-26

主演:未知

导演:Brandon Loper 编剧:Brandon L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