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看到自己原生家庭致郁的童年,像是在成年后费尽心思的去治愈过往的自己,记忆大多能被覆盖,但被动的、零散的记忆却不休不止的出现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一、 孤独的必然性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的一句话:生命从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向往的、缺失的往往是不同且具体的东西,每个人都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变成不同的人,然后再与他人的生命交叉,进而拥有新的体验,不断重复。而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境遇不同,相互的理解成为虚幻的向往,孤独如影相伴,于是,为了缓解孤独,人会在不经意间,寻求身份认同,巧言令色的寻求一份安全感。
与之相伴的还有存在感、成就感,皆是为了某种身份认同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但当真正通过某种手段获得自身需求后,外在的赞扬会让道德感反噬,以此来检视行为的初衷,会发现,其实是一种“功利行为”,即有欲有求。在道德感较强人的思维里,这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因为看到了自身的脆弱,会羞耻的怯于面对自己,然后在自我满足和羞耻感中循环往复。
那看似莫名的孤独,既教人羞耻,又教人清醒。
宇部的孤独,是被家人赶出家门后跑到旧屋的漫画,是独来独往的自由。
流浪老人的孤独,是被小孩欺负的逃避,是被千寻关心时的沉默,是即使死去也未必会有人知道的凄凉。
小诚的孤独,是拿着毒蛇玩具去唬大人,是寻求认同的恶作剧,是妈妈深夜拽走棉被而抓起的一个被角,是放学回家后加热一份预制意面,神往着电视机里的亲情的效仿。
冈地的孤独,是在学校里为了合群而不得不对动漫人物的故作欢喜,是面对餐桌上“百分百“营养均衡又精致食物的黯然无光,是母亲对她一无所知时的咆哮,是感受到关心和理解时的嚎啕;
千寻的孤独,是自顾着跟猫聊天,是肆意钟摆的秋千,是对着流浪老人的自说自话,是夕阳下赤脚踩在水里感受的海风,是天台上空洞的眼神,是冈地和小诚来看她,拒绝开门的孤僻,是聚餐后悄悄离开的黯然,是面试时,对着便当的大快朵颐。
如果我们不是处在上帝视角,那么恐怕我们将一无所知。
“看,那个奇怪的、总是翘课的女孩,她一定是个怪胎,所以她才总被家人赶出门去!”
“那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好可怕啊,他浑身的味道好难闻,像个怪物!”
“这个小孩真是没有教养,一定是他父母过分的溺爱,才让他这么淘气!”
“冈地,你妈妈做菜那么好吃,还有一个又高又酷又‘关心你’的爸爸,你还不知足吗?”
……
生活中的我们或许会说出这样的话,成为现实中那肤浅又片面的加害者,自以为是的包装自我的说辞,误解每一个人。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有着相似的苦楚,不被关心,不被理解,所以他们内心是渴望关怀、渴望认同的,而正是因为这种渴望,才让他们变得细腻敏感、格格不入。
豆瓣有一个孤独的小组,2009年的时候,有一位豆友曾写下:
她说,我们的心和肉都是长在自己身上。 所以不要奢望别人理解。 有的时候你感觉自己的心被撕裂了,肠子被铰断了。别人一丁点都感觉不到。
当时下面有一条暖心的回复:
孤独是常态,但至少有孤独陪着你。
二、真正的乐观,不是没经历过黑暗,而是恰恰见过之后,才懂得生活得好。
超咸的那种酸梅,它们咸的让你不知所措,但是它让其他东西的味道更好了
千寻对着流浪老人自顾自的说。
千寻就是那颗酸梅。
若干年前,宁财神写过一篇《关于本我和超我在情感中的简单应用》文章开头提到:
从小,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动的,如离婚,转学,搬家,尤其是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孩子,本我就会停止生长,永远停留在那个年纪。
本我停止生长后,自我和超我为了保护本我,会急速生长变得很强大,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都比普通人强大许多。很多艺术家,才华横溢,任性自私,就是本我和超我的各自呈现。
虽然电影当中关于千寻的原生家庭提到的篇幅不多,但从一些细节来看,千寻大概也曾过着冈地或小诚的家庭生活,一方面被驯化,一方面被压抑、被曲解,甚至更极端。
以至于千寻的本我停留在了童年。
所以千寻有时候像个孩子。荡着秋千,会跟孩子比倒挂单杠,会抓着小诚狠狠的教训他别惹大人,会跑去旧屋看漫画书,会站在水里向冈地泼水,也会在路上拿起球拍追着小诚打闹……
有时候,当她脱离本我的时候,有点儿像个“神明”。
站在海边发呆,看着猫咪若有所思,耐心的倾听朋友,被小诚妈妈误解仍然可以保持情绪稳定,甚至愿意为了替拉面男缓解孤独而跟她上床。
就像多惠说的:她是个很有趣的女孩儿,就是性格有点怪。
“你还活着吗?”
“喂!闭嘴,笨蛋!”
冈地和小诚呼喊了好一会儿,千寻才缓缓起身开窗,拒绝了两人把水果交到她手上。
小诚说:“她真的很痛苦”
她的底色是灰暗的,有时候情绪会陷入到某个时刻,挣扎、独处,这个时候她是没有能量的,她无法带给别人正面的东西的时候,她需要慢慢自愈。
但好在她善良自在,爱笑又喜欢发呆,时而精力充沛,时而“像金鱼一样”沉入水底休眠,或许她不想给人同情,也或许她明白人与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所以她只做她认为对别人有用的事,当被需要时,她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想也许有一天,你会变成像我这样的老人,并向一位年轻人娓娓道来,你是如何将生活带给你柠檬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甘甜。”——《This is us》
三、 我们都来自不同星球,总有一天,终将遇到和你同一星球的人。
我妈妈有厨师执照,她烧的饭营养百分百均衡,但是我坐在桌边,吃什么都没有味道。
当冈地一家人吃晚饭时,父亲一边跟她说着陶艺,一边夹了一块刺身,当他看到碟子里没有酱油的时候,空气里的氧气瞬间被抽走,时间像凝固了一样,母亲慌乱的说“对不起,我忘了,我这就去拿。”
母亲的慌乱是一种讨好型的服从,父亲的停顿则是暴怒前的读秒。
停顿是什么?是现实生活中最深远的、最深沉有力的东西,它既表现为刚刚经历内心纷扰的完结,又表现为一种马上降临的情绪,爆发,之前的等待、停顿,不是沉默,不是空白,而是一种张力悬滞的片刻。
男权家庭中那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个压抑的女性把心思与讨好放在丈夫身上,再去压抑另一个女人,久仁子成为了情绪的牺牲品,或者说,家庭氛围被一种“去母性化”的基调带走了。
这是来自不同星球的人组成家庭后的样子。
所以,冈地看到洒脱随性的千寻会忍不住偷偷拍照,她羡慕她,想成为她,不是外表,不是职业,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命的张力。
当千寻拿起《奔向地球》,和宇部说她也喜欢奇斯的时候
当冈地脱下鞋袜,和千寻站在海边的时候
当冈地在学校和宇部说“宇部,如果没有你,我可能会死在这个学校”的时候
当老千寻跟千寻说 “好吃”的时候
当千寻第一次去漫步便当店买便当的时候,惠子听到千寻说她是做“小姐“的,只是微笑着说”真的吗“的时候
他们此时应该找到了来自不同星球的彼此吧。
结尾,一伙人天台晚餐的时候,镜头像个八音盒里的舞者一样旋转,每个人似乎都因为千寻而变得跟之前不一样,唯独她还是跟以前一样,还是那么孤独。
人群中的孤独是加倍的,好像越热闹就越冷清,她觉得自己该走了。
但是多惠是懂她的——“落地生根吧,孤独在哪里都会存在的。”
她换了城市,换了工作,也跟过去和解。
四、关于几个细节
千寻的原生家庭应该类似于小诚、冈地,她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认为他们是来自同一星球的人。
冈地在小诚家听到小诚妈妈说的“你肯定知道”她感受到自己向往且从未感受到的温情,一瞬间自己的所有委屈全在那个时候爆发了。
店长说千寻曾穿着脏脏的鞋子去到按摩店面试,画面切到夜晚职业装站在天台,应该是暗示千寻的走投无路,具体原因不好说,也许是家庭、也许是事业、也许是她本身的性格,也或者是三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