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部分人觉得讲的就是小姐从良的博眼球故事.有感而发.简单表达下个人看法.
电影保留一部分瞎想空间也是必要的手法,也是魅力所在,因为不需要具体拍出来,痛苦各不相同,但感觉经历过的都能理解的.
1千寻在做小姐面试时.店长有给回忆的镜头. 店长说那天注意到她穿的鞋,很脏. 如果没有答应下来,故记见不到她了.(后面也有天台镜头 明示有自杀意向.)所以千寻没做风俗业之前的生活其实就有这种孤独感,各种痛苦. 一份工作只是活下来的形式而已.
2千寻小时候的回忆. (遇到真千寻时)
一个小姑娘.晚上.在离自己家几条街的地方.吃自己做的坏的饭团当晚饭. 这个足以表达一些.
当然重要的还有另一个镜头.在和真千寻走回去的路上.想抓又不敢抓的小手. 这是主动去探寻或者索取安全感(或者说关爱)的一个信号.
3千寻和失明的老婆婆待在车里
千寻说 母亲过世了.没有伤心.痛苦.遗憾.
反而是和老婆婆相处觉得像母亲. 拥抱时也觉得温暖.
(当然插叙下对店长觉得像父亲.以及弟弟打电话来说终于联系上千寻的小片段).
这些都是和她做风俗业小姐这个身份无关想要表达的. 背后其实也是原生家庭的问题.至于到底是怎样. 不重要.不需要特地拍出来.
痛苦的方式是多样的.尤其是从小到大的环境.但经历过的痛苦的感觉是相似的.
对人 对事 没有什么痛苦.没有什么遗憾.没有值得开心或者不开心的. 对所以人都好也是对所以人都有距离感(孤独感). 这就是千寻这类人自我调节后发展的最合适活下来的模式.
仅此.